G蛋白偶联受体174;GPR174

  • GPCR17

HGNC 批准的基因符号:GPR174

细胞遗传学位置:Xq21.1 基因组坐标(GRCh38):X:79,144,688-79,175,318(来自 NCBI)

▼ 说明

G 蛋白偶联受体(GPCR),例如 GPR174,是细胞表面整合膜蛋白,通过结合外源或内源配体而被激活。 配体激活的 GPCR 通过与细胞内空间中的三聚体形式的 G 蛋白(参见 GNAS,139320)相互作用并激活来启动细胞信号传导(Takeda 等人的总结,2002)。

▼ 克隆与表达

通过搜索无内含子 GPCR 的数据库,Takeda 等人(2002) 鉴定出 GPR174,他们将其命名为 GPCR17。 推导的蛋白质与假定的嘌呤能受体 P2Y10(P2RY10; 300529) 有 50% 同源性。 RT-PCR 检测到普遍存在的 GPR174 表达。 杉田等人(2013) 报道 GPR174 基因编码推导的 333 个氨基酸的蛋白质,计算分子量约为 35 kD。 Sugita 等人通过对 11 种小鼠组织进行 RT-PCR 检测(2013)发现Gpr174仅在脾脏和大脑中表达。

▼ 基因功能

杉田等人(2013) 发现人 GPR174 的表达引起中国仓鼠卵巢细胞的形态变化并减慢增殖,同时伴有细胞内 cAMP 和 Erk(参见 MAPK1, 176948)磷酸化升高。 筛选可能的 GPR174 配体的核苷酸和磷脂表明,溶血磷脂酰丝氨酸刺激表达 GPR174 的细胞中 cAMP 水平呈剂量依赖性增加。 GPR174 被溶血磷脂酰丝氨酸上的油酰基或硬脂酰基完全激活,但不被其他磷脂或核苷酸激活。 在表达 GPR174 的细胞中,溶血磷脂酰丝氨酸依赖性细胞内 cAMP 升高和 Erk 磷酸化通过抑制 G 蛋白 G-α-S(GNAS) 而被消除。 杉田等人(2013) 得出结论,GPR174 是一种溶血磷脂酰丝氨酸受体,可通过 G-α-S 增加细胞内 cAMP。

赵等人(2020) 发现,抗原激活的雄性 B 细胞无法像雌性 B 细胞那样有效地将自身定位在次级淋巴器官的滤泡中心,而生发中心通常在该器官中发育。 此外,GPR174(一种 X 染色体编码的 G 蛋白偶联受体)可抑制雄性小鼠(而非雌性小鼠)生发中心的形成。 这种效应是 B 细胞固有的,并且与 GPR174 增强的 B 细胞向卵泡 T 细胞-B 细胞边界的定位相关,并且与雄性(而非雌性)B 细胞从 S1PR2 驱动的卵泡中的分散相关。 中心定位。 对以 GPR174 依赖性方式诱导 B 细胞迁移的条件培养基进行生化分级,将 CCL21(602737) 鉴定为 GPR174 配体。 响应 CCL21,GPR174 触发钙流并优先诱导雄性 B 细胞迁移; 与女性 B 细胞相比,男性 B 细胞中的 GPR174 还与更多的 G-α-i(参见 139310)蛋白相关。 来自睾丸切除小鼠的雄性 B 细胞表现出 GPR174 介导的向 CCL21 迁移受损,而睾酮治疗则挽救了这一缺陷。 来自睾酮治疗小鼠的雌性 B 细胞表现出类似雄性的 GPR174-G-α-i 关联和 GPR174 介导的迁移。 从雄性 B 细胞中删除 GPR174 会导致更有效地定位到滤泡中心,形成更多的生发中心,并增加对 B 细胞依赖性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的易感性。 赵等人(2020) 得出的结论是,通过将 GPR174 鉴定为 CCL21 的受体,并证明其对 B 细胞定位和生发中心参与的性别依赖性控制,他们揭示了一种机制,通过该机制微调 B 细胞生理学,从而将性别二态性赋予体液细胞。 免疫。

▼ 基因结构

武田等人(2002) 确定 GPR174 基因具有单个编码外显子。

▼ 测绘

通过基因组序列分析,Sugita 等人(2013) 将 GPR174 基因定位到染色体 Xq21.1。 他们将小鼠 Gpr174 基因定位到染色体 XD 的一个区域,该区域与人类 Xq21.1 具有同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