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发育不全 2; ASGD2

  • 无晶状体,先天性原发性;注册
  • CPAK

有证据表明前节发育不全 2(ASGD2) 是由染色体 1p33 上的 FOXE3 基因(601094) 的纯合、复合杂合或杂合突变引起。

▼ 说明

眼前段发育不良是一组影响眼前段的异质性发育障碍,包括角膜、虹膜、晶状体、小梁网和施莱姆管。ASGD 的临床特征包括虹膜发育不全、角膜直径增大或减小、角膜血管化和混浊、后胚胎毒素、角膜异位、多瞳症、虹膜角膜角异常、晶状体异位以及虹膜和角膜后表面之间的前粘连(Cheong 总结)等人,2016)。

眼前节发育不全有时分为多种亚型,包括无虹膜(参见 106210)、Axenfeld 和 Rieger 异常、虹膜发育不全、Peters 异常和后胚胎毒素(Gould 和 John,2002)。

据报道,一些 ASGD2 患者患有先天性原发性无晶体眼亚型。

先天性原发性无晶体眼是一种罕见的发育障碍,其特征是晶状体缺失,其发育通常是在人类胚胎发生的第四至第五周期间诱导的。这种最初的失败反过来导致眼前节完全发育不全,这是 CPAK 的诊断组织学标准。相反,在继发性无晶状体眼中,发生晶状体诱导,晶状体囊泡发育到一定程度,但在围产期逐渐吸收,导致不太严重的眼部缺陷(Valleix等人总结,2006)。

▼ 临床特征

杜塞特等人(2011) 研究了来自纽芬兰的一个 4 代家庭,最初由 Green 和 Johnson(1986) 报道,其中 11 例轻度至重度眼前节发育不全的病例作为常染色体显性性状在 6 个同胞中分离。先证者出生时就有双侧致密角膜混浊;麻醉下检查发现,右眼颞部角膜混浊,鼻部角膜混浊,虹膜领口与角膜之间有细小的粘连,使房角变得模糊。左侧角膜更加致密不透明,角膜到晶状体的中央粘连较大,虹膜到角膜的周边粘连较大。两个眼球大小正常,但他有双侧小角膜。6个月大时,先证者接受了左角膜移植;角膜组织检查显示后弹力层缺失,鲍曼膜部分缺失,中央角膜变薄,与 Peters 异常一致。先证者在30岁时复查显示,由于术后并发症,左眼患有肺结核;没有其他面部畸形,也没有看到眼外特征。先证者的父亲在 7 岁时发现有小的后囊下白内障和中央核性白内障;27岁时检查发现双侧小角膜,角膜硬化和血管化。房角镜检查显示细小的虹膜突起延伸到小梁网络上。由于视力下降,他在 39 岁和 40 岁时接受了白内障摘除术。三位姑妈在童年时期就患有晶状体混浊,并在二三十岁时接受了白内障摘除术;所有 3 名患者均患有小角膜,角膜轻度至中度硬化,并伴有不同程度的血管化。此外,3名堂兄弟姐妹在16至40岁时接受了白内障摘除术;白内障最初被描述为前极部、前皮质部、核部和后囊下部。没有证据表明已故的祖父母有任何形式的眼前节发育不全:据报道,两人的角膜大小正常,晶状体混浊在八十几岁时出现并导致白内障摘除,归因于衰老过程。杜塞特等人。

汗等人(2016) 研究了一个近亲大家庭(PKCC139),其中 3 个兄弟姐妹和他们的表弟患有 ASGD。作者指出,受影响的个体表现出彼得斯异常的典型眼部症状,例如双侧角膜混浊、发育性青光眼、虹膜-视网膜缺损、眼前节发育不全和虹膜晶状体粘连。4 名患者中有 3 名观察到眼球震颤。汗等人(2016) 指出,这些特征在患者中以“不同程度的外显率”出现。

瓦莱克斯等人(2006) 分析了一个近亲家庭,其中 3 名同胞患有双侧无晶体眼、小眼球和眼前节完全发育不全。两名同胞表现出巩膜角膜,一名同胞患有巨角膜。

▼ 遗传

Green 和 Johnson(1986) 报道的 ASGD 在家族中的遗传模式与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一致。

Khan 等人报告的 ASGD 在近亲家庭中的遗传模式(2016) 与常染色体隐性遗传一致。

▼ 分子遗传学

Semina 等人在一对患有前 Schwalbe 线(后胚胎毒素)和白内障的母女中(2001) 鉴定了 FOXE3 基因中单核苷酸插入的杂合性(601094.0001)。在 180 条对照染色体中未发现该突变。

为了确定 3 名受影响同胞先天性原发性无晶状体眼的遗传原因,Valleix 等人(2006) 对根据动物模型或表达的时空模式选择的 7 个候选基因进行了测序。他们鉴定了 FOXE3 基因(C240X;601094.0002)中的无效突变的纯合性。研究结果表明,FOXE3 在晶状体发育过程的早期可能发挥着关键作用,可能早于其他地方认识到的该基因的任何作用。

安朱姆等人(2010) 研究了一个患有先天性原发性无晶状体眼的巴基斯坦大家族,该家族患有对应到染色体 1p33 的先天性原发性无晶状体眼,并指出受影响的个体最初接受了与常染色体隐性白内障相关的基因突变测试,以排除手术白内障摘除导致无晶状体眼的可能性。FOXE3 基因测序鉴定出 5 名受影响个体的 C240X 突变纯合性;他们未受影响的父母是该突变的杂合子。Valleix 等人报告的该家族中受影响的个体与具有相同突变的家族中的 1 个体之间的单倍型分析(2006)证明了两个家族中分离的不同单倍型,表明突变可能在每个家族中孤立出现。

在一个大型的 4 代纽芬兰家族中,孤立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形式的可变前段发育不全,此前由 Green 和 Johnson(1986)、Doucette 等人报道(2011) 分析了 9 个功能候选基因,并鉴定了 FOXE3 基因(X320L; 601094.0003) 中与疾病分离的杂合不间断突变。在 141 个种族匹配的对照中未发现该突变。

在一个大型近亲家族(PKCC139) 中,ASGD 对应到染色体 1p34.1-p32.3,Khan 等人(2016) 对候选基因 FOXE3 进行了测序,并鉴定了无义突变(C240X; 601094.0004) 的纯合性,该突变与疾病分离,并且在 384 个种族匹配的对照染色体或公共变异数据库中未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