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素性干皮病,补充组 B; XPB
- XP,B 组;XPBC
此条目中代表的其他实体:
- 色素性干皮病 B/科凯恩综合征,包括
- XPB/CS,包括
与色素性干皮病互补组 B(XPB) 相关的表型是由染色体 2q14 上的 DNA 切除修复基因 ERCC3(133510) 突变引起的。
▼ 描述
有关着色性干皮病的一般讨论,请参阅 XPA(278700),有关 Cockayne 综合征的一般讨论,请参阅 CSA(216400)。
Cleaver(1990) 对着色性干皮病的病因进行了回顾。
▼ 临床特征
Lehmann(1982) 对 11 名 Cockayne 综合征患者的培养细胞进行了细胞融合研究。将 11 个细胞系分配到 3 个补充组:2 个属于 A 组,8 个属于 B 组,1 个属于 C 组。C 组患者被认为也患有着色性干皮病,并且是 XP 补充 B 组的唯一已知代表. 该患者具有两种疾病的临床和生物学特征。
罗宾斯等人(1974) 报道了一位患有着色性干皮病互补组 B 的年轻女性。她在 18 岁之前就出现了许多皮肤恶性肿瘤。哦等人(2006) 对该患者进行了随访,她是第一个被确定为 XP 补充 B 组的患者。她具有 XP 的严重特征,包括对阳光极度敏感、色素沉着异常和多种皮肤癌。她还具有科凯恩综合征的严重特征,包括面部干瘪、侏儒症、感音神经性耳聋、小头畸形、严重智力低下、小眼畸形、白内障、视神经萎缩、视网膜色素变性、反射亢进、共济失调、神经传导速度降低、脑室扩大、基底节细胞增多。神经节钙化和性发育不成熟。
斯科特等人(1993) 描述了 2 名患有 XP/Cockayne 综合征的兄弟,他们属于互补 B 组。尽管紫外线引起的非计划性 DNA 合成仅为正常的 5%,但这对 38 岁和 41 岁的兄弟并没有出现皮肤癌。他们还患有身材矮小、耳聋、色素性视网膜病变和神经系统变性,但没有罗宾斯等人报道的患者的干瘪或恶病质外观特征(1974)。韦尔默伦等人(1994) 提出了一个表格,将这些具有 XP 和 CS 特征的兄弟的研究结果与 XPD(278730) 和 XPG(278780) 互补组中的患者进行比较。
哦等人(2006) 报道了 2 名成年姐妹患有相对轻微的 XPB,但没有 Cockayne 综合征的主要表现。他们每个人都具有日光敏感性和雀斑样色素沉着、多发性基底细胞癌和眼部恶性黑色素瘤的 XP 特征。唯一的神经系统表现是两人均患有儿童期发病的进行性感音神经性耳聋,其中一人患有轻度小脑性共济失调。两姐妹身材均正常,并生育了健康的孩子。对患者来源细胞的研究表明 DNA 修复率降低,XPB 蛋白水平降低。遗传分析确定了 ERCC3 基因 2 个突变的复合杂合性(133510.0002;133510.0004)。每个亲本对于其中一种突变都是杂合的。
▼ 分子遗传学
Robbins 等人报道了一名 XPB/Cockayne 综合征患者(1974),Weeda 等人(1990) 鉴定了 ERCC3 基因的杂合突变(133510.0001)。哦等人(2006) 在该患者中发现了第二个致病性 ERCC3 突变(133510.0005)。
Scott 等人报道了 2 名患有 XPB/Cockayne 综合征的兄弟(1993),Vermeulen 等人(1994) 鉴定了 ERCC3 基因的杂合突变(133510.0002)。哦等人(2006) 在这些兄弟中发现了第二个致病性 ERCC3 突变(133510.0008)。
▼ 基因型/表型相关性
Oh 等人(2006) 观察到,与 ERCC3 基因至少 1 个等位基因上有部分活性错义突变的患者相比,两个等位基因上有 ERCC3 基因无义突变的患者具有更严重的 XPB/Cockayne 综合征表型。
▼ 发病机制
黄等人(1996) 对 Weeda 等人鉴定的突变型 XPB 蛋白(133510.0001) 进行了详细的体外研究(1990)。由于XPB蛋白是广义转录因子IIH(GTF2H1;189972)的一个亚基,从患者体内分离出的突变型GTF2H1表现出3-prime至5-prime XPB解旋酶活性降低以及DNA依赖性ATP酶活性降低,导致严重的DNA损伤。核苷酸切除修复(NER) 缺陷(野生型的 5% 至 10%)。还有证据表明基础转录活性下降。该患者具有 XP 和 Cockayne 综合征的综合临床症状,Hwang 等人(1996) 的结论与 DNA 修复和转录的联合缺陷一致。典型的 XP 特征,如阳光敏感性、色素沉着异常和癌症倾向,与 NER 缺陷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