癫痫发作,良性家族性婴儿,1; BFIS1

抽搐,良性家族性婴儿,1;BFIC1

细胞遗传学定位:19q 基因组坐标(GRCh38):19:26,200,001-58,617,616

▼ 描述

良性家族性婴儿癫痫发作(BFIS) 是一种儿童早期癫痫症,发病年龄为 3 个月至 24 个月。其特征是短暂的癫痫发作,开始时头部和眼睛缓慢偏向一侧,并进展为全身性运动停止和肌张力低下、呼吸暂停和发绀以及肢体抽搐。癫痫发作通常在一天或几天内成群发生。发作期脑电图显示局灶性顶叶活动,而发作间期脑电图正常。同时和随后的精神运动和神经系统发育是正常的(Franzoni 等,2005)。

另请参见良性家族性新生儿惊厥(BFNS1; 121200)。

德普雷兹等人(2009) 对从生命的第一年开始的癫痫综合征的遗传学进行了回顾,并包括了诊断算法。

良性家族性婴儿癫痫发作的遗传异质性

BFIS1 基因座已被定位到染色体 19q。BFIS2(605751) 是由染色体 16p11 上的 PRRT2 基因突变引起的。BFIS3(607745) 是由染色体 2q24 上的 SCN2A 基因(182390) 突变引起的,发病年龄稍早,有时被称为良性家族性“新生儿-婴儿”癫痫发作。BFIS4(612627) 已被定位到染色体 1p。BFIS5(617080) 是由染色体 12q13 上的 SCN8A 基因(600702) 突变引起的。BFIS6(参见 610353)是由染色体 8p21 上的 CHRNA2 基因(118502) 突变引起的。

▼ 临床特征

Vigevano 等人描述了良性家族性婴儿惊厥(1992) 5 个意大利血统的家庭。受影响的儿童在 4 至 6 个月期间出现癫痫发作;癫痫发作呈簇状发生,对药物治疗表现出良好的反应。癫痫发作为部分性继发性全身性癫痫发作,其特征是头部和眼睛偏斜,随后出现弥漫性肌张力增高和双侧肢体抽搐。其中 4 个家族的遗传明显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在一个家庭中,2名受影响的男性堂兄弟姐妹是表面上未受影响的兄弟的后代。

李等人(1993) 报道了来自新加坡 11 个家庭的 23 名受影响婴儿。发病年龄为 3 至 19 个月,患者神经系统发育正常。埃兴等人(1994) 报告了来自 3 个法国家庭的 6 名婴儿在 3 至 12 个月大时经历过一系列短暂癫痫发作。患者对常规抗惊厥药反应良好,然后停药,没有再出现癫痫发作或精神运动迟缓。在所有 3 个亲属中,尽管没有发生男性间遗传,但该疾病存在明显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受影响的成员均未出现高热惊厥。与 Vigevano 等人报道的患者相反(1992) 患有部分性癫痫发作的患者,Echenne 等人报告的患者(1994) 患有各种类型的全身性癫痫发作:阵挛性、强直性或失张力性。

弗兰佐尼等人(2005)对 58 名意大利良性婴儿惊厥患者进行了评估:17 名(29%)有良性癫痫家族史,12 名(21%)有热性惊厥家族史,25 名(43%)没有家族史,4 名(7%)有不确定的家族史。所有婴儿癫痫发作前后的精神运动发育均正常,没有神经系统异常。17 名 BFIS 患者中有 13 名(76%) 在 12 个月前发病,而非家族性患者中这一比例为 56%。所有患者均出现丛集性癫痫发作,每天两次或以上,持续 1 至 4 天。癫痫发作期间,患者表现出精神运动性骤停、眼球偏向一侧、肌张力亢进、呼吸暂停伴紫绀。发作期脑电图模式倾向于显示中央、顶叶或颞区出现局灶性阵发性放电,偶尔出现泛化。弗兰佐尼等人(2005) 强调了 BFIS 的良性结果,并指出药物管理可能并不总是必要的。

▼ 测绘

通过对先前描述的 8 个患有良性家族性婴儿惊厥的家庭和涉及良性家族性新生儿惊厥的 20 号染色体位点标记(BFNS1; 121200) 进行连锁分析,Malafosse 等人(1994) 确定 EBN1 基因与 BFIS 无关,并且这两种疾病都不是等位基因疾病。在其中 5 个家庭中,Guipponi 等人(1997) 通过连锁分析将 BFIS 基因定位到染色体 19q。他们在 D19S114 获得的最大 2 点 lod 得分为 6.36,在 D19S250-D19S245 区间获得的最大多点 lod 得分大于 8。这些意大利 19q 连锁 BFIS 家族中常见单倍型的鉴定表明存在创始人效应。

▼ 分子遗传学

排除研究

莫拉德等人(2000) 没有在来自西欧的 10 名白人 BFIC 先证者中发现 SCN1B 基因(600235) 的任何突变,SCN1B 基因的突变已被证明会导致全身性癫痫伴热性惊厥附加(GEFS+; 604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