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列腺癌/脑癌易感性
- PCBC
- CAPB
有证据表明对前列腺癌/脑癌的易感性与染色体 1p36 上 EPHB2 基因(600997) 的体细胞突变有关。
▼ 测绘
由于在一些针对前列腺癌高风险家庭的研究中观察到过多的原发性脑癌病例,并且由于在脑癌中经常观察到 1p36 杂合性缺失,Gibbs 等人(1999) 对 12 个既有前列腺癌病史且有血亲患有原发性脑癌的家庭进行了评估。 这 12 个家族的总 lod 得分为 3.22,标记 D1S507 的重组分数(theta) 为 0.06。 根据先验假设,该组按前列腺癌诊断时的年龄进行分层。 在较年轻的年龄组(诊断时的平均年龄小于 66 岁)中,使用标记物 D1S407 观察到在 theta = 0.0 时最大 2 点 lod 得分为 3.65。 这种联系在没有脑癌病史的早发型和晚发型家族中均被拒绝。 排除 12 个家族中与之前描述的前列腺癌易感位点具有更好连锁证据的 3 个家族后,通过标记 D1S407 在 theta = 0.0 处的 2 点 lod 得分 4.74 表明与 1p36 区域的连锁。 吉布斯等人(1999) 得出的结论是,这些患有前列腺癌高风险的家庭和患有脑癌的家庭成员中,很大一部分显示出与 1p36 区域的联系。
巴齐奥赫等人(2000)报道了207个多病例前列腺癌家族的基因型分析,其中包括9个患有前列腺癌和脑癌的家族。 他们在患有前列腺癌和脑癌的全部家族中没有发现与 1p36 关联的证据,但在那些早发(早于 66 岁)的家族中确实发现了关联的提示性证据(最大 lod 0.48)。 巴齐奥赫等人(2000) 得出的结论是,与该区域的联系可能是早发性前列腺癌的一个特征,而不是脑/前列腺癌表型的一个特征。
取消-塔辛等人(2001) 检查了来自南欧和西欧的 64 个家庭(37 个先前报告的和 27 个新发现的)与 CAPB 基因座的关联证据,其中至少有 3 名患有前列腺癌的患者,诊断时的平均年龄为 66.4 岁。 使用参数和非参数联动方法,没有观察到显着的联动证据。 具有 1 例脑癌病例的 6 个谱系子集也显示出负对数评分。 即使假设存在异质性,多点 hlod 得分在整个时间间隔内仍保持负值。 研究结果表明,CAPB 位点并不是唯一导致脑癌和前列腺癌易感性的位点。
▼ 分子遗传学
胡斯科等人(2004) 通过组合无义介导的 RNA 衰变微阵列和基于阵列的比较基因组杂交,寻找实体瘤中的肿瘤抑制基因,寻找双等位基因失活的基因,其中涉及一个等位基因的无义突变和另一个野生型等位基因的丢失。 这种方法使他们能够识别受体酪氨酸激酶基因 EPHB2(600997) 中以前未知的突变。 Huusko 等人在 DU 145(一种源自脑转移的前列腺癌细胞系)中进行了研究(2004) 发现了 EPHB2 的截短突变(Q723X; 600997.0001) 和剩余等位基因的缺失。 在其他前列腺癌样品中,发现了移码、剪接位点、错义和无义突变(参见例如600997.0002-600997.0003)。
基特尔斯等人(2006) 证明了 EPHB2 基因中的体细胞无义突变(K1019X; 600997.0004) 与非裔美国人的前列腺癌之间的关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