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括下腔静脉膜性梗阻; MOVC
对布德-加氏综合征(BDCHS) 的易感性可能是由染色体 1q24 上的 F5 基因(612309) 的杂合或纯合突变或染色体 9p24 上的 JAK2 基因(147796) 的体细胞突变引起的。
▼ 临床特征
布加综合征(BDCHS) 的特点是一系列疾病状态,包括解剖异常和高凝性疾病,导致肝静脉流出道阻塞。大多数患者观察到的临床表现包括肝肿大、右上腹疼痛和腹水(Zimmerman 等,2006)。
布加综合征的病因之一是下腔静脉膜性阻塞(MOVC)。由于天然凝血抑制剂如蛋白 C(612283)、蛋白 S(176880) 和抗凝血酶 III(107300) 缺陷而导致的血栓形成倾向也是原发性血栓形成的原因。里门斯等人(1995) 报道了一个家庭,其中 11 个兄弟姐妹中有 3 个(2 个姐妹和 1 个兄弟)在成年早期表现出 MOVC 症状。根据是否存在侧支循环、肝硬化以及其中一名病例的肝细胞癌来判断,所有这些人都有长期患病的迹象。哥哥死于肝细胞癌肺转移,而两姐妹则接受了手术切除膜,术后分别健康 20 和 21 年。在家庭筛查方面,没有发现更多下腔静脉膜性阻塞的病例。没有证据表明凝血抑制剂存在遗传缺陷或纤溶酶原缺乏(173350);然而,里门斯等人(1995) 不能完全排除血栓形成的病因。
布加综合征是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患者罕见但典型的并发症(PV; 263300)。卡里奥等人(2003) 描述了第三例布加综合征儿科病例,该病例是一名 11 岁女孩的家族性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的首发症状;该患者的祖母也患有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患者的母亲没有受到影响。患者接受了原位肝移植,并用羟基脲治疗真性红细胞增多症。与临床诊断一致,红细胞增多症 vera-1 基因(PRV1;162860)显示外周粒细胞中 mRNA 表达增加。
梅农等人(2004) 回顾了布加综合征的各个方面,包括已发现与该疾病相关的遗传性高凝状态。他们指出,使用口服避孕药的女性发生肝静脉血栓的相对风险为 2.37,这与中风、心肌梗死和静脉血栓栓塞的相对风险相似(Valla 等,1986)。许多因使用口服避孕药或怀孕而发生布加综合征的患者也有潜在的血栓形成倾向,无论是遗传性的还是获得性的。
▼ 分子遗传学
Mahmoud 等人(1997) 报告了布加综合征和门静脉血栓形成中 V 因子 Leiden 突变(R506Q; 612309.0001) 的发生率。30 名布加综合征患者(6 名杂合子和 1 名纯合子)中有 7 名(23%)发现 R506Q 突变,其中 3 名患者同时患有骨髓增生性疾病。32 名门静脉血栓患者中仅 1 名(3%)被发现有 R506Q 突变。54 名对照者中有 3 人(6%)发现了这种突变,他们患有肝病,但没有血栓形成倾向。马哈茂德等人(1997) 得出结论,R506Q 突变似乎是布加综合征发病机制的重要因素,但不是门静脉血栓形成的重要因素。
古拉坎等人(1999) 描述了一名患有布加氏综合征的儿童,他的 V 因子 Leiden 突变是纯合的。布加综合征在儿童中很少见。
詹森等人(2000) 将 43 名布加综合征患者和 92 名门静脉血栓患者与 474 名基于人群的对照进行了比较。对于具有 V 因子 Leiden 突变的个体,患布加氏综合征的相对风险为 11.3;对于具有凝血酶原(176930) 基因突变的个体,其相对风险为 2.1;对于蛋白 C 缺乏的个体,其相对风险为 6.8。在门静脉血栓患者中,相应的指趾分别为2.7、1.4和4.6。在存在遗传性蛋白 S 或抗凝血酶缺乏的情况下,布加综合征或门静脉血栓形成的相对风险并未增加。
Patel(2005) 在大部分布加综合征患者的 JAK2 基因(147796.0001) 中发现了 V617F 突变,这提供了这些患者患有潜在骨髓增殖性疾病的证据。钟等人(2006) 描述了一名 46 岁女性的布加氏综合征,她原本状况良好,但在几天内腹胀加剧。她被发现同时患有 JAK2 V617F 突变和 V 因子 Leiden 突变。
▼ 发病机制
Sozer 等人(2009) 在 2 名患有布加综合征的不相关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患者的肝小静脉内皮细胞和造血细胞中鉴定出体细胞纯合 JAK2 V617F 突变。然而,对第三名患有布加综合征的 PV 患者和 2 名无 PV 的肝门静脉硬化患者的内皮细胞进行的分析显示,仅存在野生型 JAK2。内皮细胞和造血细胞被认为来自称为成血管细胞的共同祖细胞。索泽尔等人(2009) 得出的结论是,在患有布加综合征的 PV 患者中发现 V617F 阳性内皮细胞和造血细胞表明内皮细胞参与了 PV 恶性过程,并表明该疾病可能起源于某些患者的共同起源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