氯离子通道,核苷酸敏感,1A; CLNS1A

  • 氯离子电导调节器,容量敏感;ICLN

HGNC 批准的基因符号:CLNS1A

细胞遗传学位置:11q14.1 基因组坐标(GRCh38):11:77,614,530-77,637,794(来自 NCBI)

▼ 克隆和表达

Anguita 等人(1995) 从人眼睫状上皮细胞 cDNA 文库中克隆了编码氯离子通道 I(Cln) 的新基因。该基因编码 237 个氨基酸的多肽,与大鼠和犬 I(Cln) 的同一性超过 90%。预测的蛋白质包含 4 个假定的跨膜结构域。通过 Northern 印迹分析,Nagl 等人(1996) 发现该基因在多种人体组织中以大约 1.7 kb 的信息表达。

布伊塞等人(1996) 从白血病细胞系 cDNA 文库和白细胞 RNA 中孤立克隆了 I(Cln)。尽管 I(Cln) 的预测分子量为 26.2 kD,但从人内皮细胞系中提取的 I(Cln) 蛋白在 SDS-PAGE 上以 40 kD 迁移。布伊塞等人(1996) 认为异常迁移是由于 I(Cln) 中酸性氨基酸数量较多,其 pI 为 3.8。

▼ 基因功能

Schwartz 等人(1997) 从人网织红细胞 cDNA 中克隆了 I(Cln)。来自红细胞鬼膜的 I(Cln) 蛋白在 SDS-PAGE 上迁移为 2 个条带,分别为 37 和 43 kD。施瓦茨等人(1997) 将 I(Cln) 免疫定位到红细胞膜上,并通过酵母 2-杂交系统证明它与 β-肌节蛋白(102630) 形成稳定的复合物。作者认为 I(Cln) 参与红细胞中的氯离子转运和容量调节。

古德里安等人(2011) 指出 ICLN 在与催化 PRMT5(604045) 和 MEP50(WDR77; 611734) 形成的三聚体复合物中充当底物接头,用于剪接体 Sm 蛋白的精氨酸二甲基化。通过免疫组织化学分析和细胞分级分离,他们发现 ICLN 主要定位于 HeLa 细胞核中的 PRMT5 复合物。RIOK1(617753) 也与 PRMT5 复合物相互作用,但在细胞质中且没有 ICLN。体外竞争测定表明,ICLN 和 RIOK1 相互竞争 PRMT5 上的相同结合位点。古德里安等人(2011) 得出结论,ICLN 和 RIOK1 是衔接蛋白,可将特定底物蛋白招募到 PRMT5 甲基转移酶复合物中。

多塞纳等人(2011) 发现人类 ZNF706(619526) 的过度表达(他们称之为 HSPC038 或 ICLN)会增加 HEK293 Phoenix 细胞中肿胀诱导的氯电流(ICl-swell)。相反,HSPC038 的敲低会损害 HEK293 Phoenix 细胞中的 ICl 膨胀。对纯化重组蛋白的分析表明 ICLN 和 HSPC038 直接相互作用。主集合管 M1 细胞中的荧光共振能量转移(FRET) 实验表明,低渗休克诱导 HSPC038 在空间上靠近 ICLN 的位置向细胞膜易位,并显着增加蛋白质之间的相互作用。随着与 ICLN 相互作用的增加,HSPC038 改善了 ICLN 向细胞膜的易位,但没有改变内源 ICLN 的表达。药物诱导的 HSPC038 与 ICLN 的相互作用也上调了 ICl 膨胀。

Tamma 等人使用 FRET 分析(2011) 表明,表皮生长因子(EGF; 131530) 处理引起 ICLN 和 HSPC038 之间的直接相互作用,并显着增强它们与转染的 NIH-3T3 小鼠细胞质膜的直接相互作用。电生理学研究表明,EGF 刺激导致中等强度的氯电流激活,类似于等渗条件下 NIH-3T3 细胞中的 ICl 膨胀。相反,EGF 显着上调初始细胞和 ICLN 过表达 NIH-3T3 细胞中的 ICl 膨胀。结果表明,EGF 可能通过将 ICLN 和 HSPC038 重新分配到质膜来发挥其在体积敏感氯电流调节中的作用。

▼ 基因结构

Nagl 等人(1996) 克隆了 CLNS1A 基因的基因组 DNA,并表明该基因包含多个跨越基因组 19 kb 的外显子。

▼ 测绘

Nagl 等人的地图(1996) 使用荧光原位杂交将 I(Cln) 基因定位于染色体 11q13.5-q14.1。施瓦茨等人(1997) 通过荧光原位杂交将 I(Cln) 基因定位到 11q13,并通过查找该区域的人类基因图谱标记中包含的同源序列来确认该图谱位置。

假基因

通过 PCR 策略,Nagl 等人(1996) 将 CLNS1A 基因的无内含子副本(他们将其称为 CLNS1B)对应到染色体 6q13。纳格尔等人(1996) 指出,进一步的测试将揭示 CLNS1B 是假基因还是功能性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