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性脂肪营养不良,获得性,补体成分 C3 低,伴或不伴肾小球肾炎; APLDC3

  • 部分性脂肪营养不良,获得性,与 C3 肾病因子相关

▼ 说明

获得性部分脂肪代谢障碍(APLD)的临床特征是,面部、颈部、上肢、胸部和腹部的皮下脂肪逐渐出现双侧对称性丢失,按“头尾”顺序,下肢不受影响。由于存在 C3 肾炎因子(一种 IgG 抗体,导致补体旁路途径持续激活和血清 C3 消耗),大量患有获得性部分脂肪营养不良的患者(83%) 血清补体成分 C3 水平较低。大约 22% 患有这种获得性补体缺陷的患者会出现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有些人也可能表现出感染风险增加(Misra et al., 2004)。

获得性部分脂肪营养不良并非以经典孟德尔模式遗传。相反,它代表了一种具有复杂病因学的表型。受影响的个体可能具有遗传易感性因素,需要环境因素或后天性疾病的额外存在才能表达(Hegele 等人的总结,2006)。大多数病例是散发性的,家族史阴性,女性比男性更容易受到影响(比例为 4:1)(Misra 等人的总结,2004 年)。

请参阅 608709 了解与低补体 C3 或肾脏疾病无关的 APLD 亚型。

▼ 临床特征

阿尔珀等人(1973) 报道了一名终生反复细菌感染史的 30 岁女性,由于血清中存在 C3 激活剂,她的血清 C3 水平较低,作者将其称为分解代谢过度。从4岁起,她上半身的皮下脂肪逐渐减少。没有类似疾病的家族史。尽管没有具体提及肾脏疾病,但她的尿液中至少有一次出现蛋白质和颗粒管型。阿尔珀等人(1973) 注意到部分脂肪营养不良、低 C3 和激活替代补体途径的循环因子之间的关联,并表明感染风险增加是由于 C3 的持续消耗。

西森斯等人(1976) 报道了 21 名不相关的部分脂肪营养不良患者。实验室研究表明,17 名患者的血清 C3 水平较低,其中 14 名患者伴有 C3 肾炎因子,表明补体旁路途径被激活。这些异常发生在 10 名没有临床明显肾脏疾病的患者中。然而,7 名患者患有明显的膜增生性肾炎。所有患者的脂肪营养不良均先于肾炎发生。西森斯等人(1976) 得出结论,大多数部分性脂肪营养不良患者患有低补体血症。尽管肾炎可能不会总是发生,但这些患者中系膜毛细血管肾炎的高发病率表明,通过替代途径激活补体容易导致肾小球疾病的发生。

Kraai 和 van Son(1983) 报道的一位患有获得性部分脂肪营养不良的患者是她的家庭中唯一表现出特征的成员。从 5 岁起,她就拥有苦行僧式的面部特征,面部脂肪减少(“Voltarien 面容”)。20岁时,她因喉咙感染而患上肾病综合症。肾活检显示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实验室检查结果显示血清C3和C4降低,以及蛋白尿、血尿和白细胞尿。

米斯拉等人(2004)报道了35例获得性部分脂肪营养不良症并回顾了文献报道的220例。脂肪营养不良发病的中位年龄为 7 ,女性与男性的比例为 4:1。大约 83% 的患者血清 C3 水平较低,且存在 C3 肾炎因子自身抗体。大约 22% 的患者在脂肪营养不良发作后约 8 年出现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糖尿病和糖耐量受损的比例分别为 6.7% 和 8.9%。补体替代途径的激活与这些特征的同时出现有关。

▼ 遗传

获得性部分脂肪营养不良并不是经典孟德尔意义上的遗传性疾病。相反,它代表了一种具有复杂病因的表型(Hegele 等人的总结,2006)。

赖切尔等人(1976) 报道了部分脂肪营养不良不一致的同卵双胞胎。一名7岁女孩出现急性肾小球肾炎,伴蛋白尿、血尿、淋巴细胞增多,无水肿。扁桃体切除术后,患者出现面部凹陷,到 18 岁时,躯干和上肢的皮下脂肪逐渐减少。发现蛋白尿和红细胞尿,肾活检显示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伴局灶性新月体和补体成分 C3 沿肾小球基底膜沉积。血清C3约为正常值的三分之一,而C4则正常。赖切尔等人(1976)指出,该患者具有感染易感性,有肺炎、脑膜炎、脑炎和病毒性肝炎病史。由于她的同卵双胞胎妹妹没有任何症状,

比尔等人(1978) 还报道了同卵双胞胎姐妹中头胸脂肪营养不良与低补体血症性肾病的不一致。在 5 岁时接受扁桃体切除术后,受影响的姐妹被发现面部脂肪减少,并逐渐蔓延到上肢和上胸部。实验室检查结果显示蛋白尿、血尿和血清 C3 降低。她的双胞胎姐妹有正常的临床特征和实验室检查结果。

鲍尔等人(1990) 描述了一个家庭,其中 3 名成员患有部分脂肪营养不良。3 人中的两人,即母亲和儿子,也患有 C3 肾炎因子和膜增殖性肾小球肾炎。母亲和儿子都患有终末期肾病。鲍尔等人(1990)指出,这些特征的发生通常是零星的,但他们的家庭报告表明,这些病症的发病机制可能是相关的,并且在某些情况下,遗传决定的因素可能会导致疾病易感性。

▼ 发病机制

在部分脂肪营养不良中,腰部以上的脂肪减少而腿部不受影响一直是个谜,直到人们发现脂肪细胞是 D 因子(134350) 的主要来源,D 因子通过裂解与 C3b 结合的 B 因子来完成 C3 转化酶(C3bBb) 的形成(White 等,1992)。体内脂肪细胞中因子D的浓度存在梯度;上半身的脂肪含量多于下半身的脂肪含量,这可以解释脂肪减少的分布情况。在患有 C3 肾病因子的部分脂肪营养不良的患者中,该抗体可能会稳定在脂肪细胞附近形成的 C3bBb C3 转化酶。然后,异常稳定的酶可能会裂解足够的 C3,以允许组装膜攻击复合物,从而裂解脂肪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