染色单体过早分离特征; PCS
- 染色单体完全过早分离特征
过早染色单体分离(PCS) 性状是由染色体 15q15 上有丝分裂检查点基因 BUB1B(602860) 的杂合突变引起的。
另请参见马赛克杂色非整倍性(MVA;257300),这是一种由 BUB1B 基因双等位基因突变引起的严重常染色体隐性发育障碍。当 PCS 性状杂合的 2 个父母的后代继承两个突变 BUB1B 等位基因时,就会发生 MVA。
▼ 说明
过早染色单体分离由具有可辨别着丝粒的分离且张开的染色单体组成,并涉及中期的全部或大部分染色体。在大约 40% 的正常个体的培养淋巴细胞中,高达 2% 的中期细胞中发现了它。当 PCS 存在于 5% 或更多的细胞中时,它被称为“杂合 PCS 性状”,并且没有明显的表型效应,尽管有些报道称生育力下降(Gabarron 等,1986)。遗传是常染色体共显性的(Kajii 和 Ikeuchi,2004)。
另请参阅 158250,了解不分离的可能遗传倾向,这可能是相关现象。
▼ 命名法
梶井等人(1998) 将这种情况称为“完全过早染色单体分离”(total PCS),因为这种现象不仅涉及着丝粒,还涉及整个染色单体。
正如 Kajii 和 Ikeuchi(2004) 所指出的,“过早染色单体分离(PCS)”有时被错误地称为“过早着丝粒分裂(PCD)”。PCD 是一个独特的实体;参见212790。本条目中列出的一些参考文献(例如,Rudd 等人,1983 年;Gabarron 等人,1986 年)在提及PCS 时错误地使用了PCD 名称。为了避免混淆,我们在讨论这些参考文献时将名称更改为 PCS。
▼ 临床特征
拉德等人(1983) 观察到,在 3 个无关人员的短期淋巴细胞培养物中,在秋水仙碱存在下,着丝粒分离和展开的染色单体的有丝分裂频率增加。这些人被转介进行染色体研究:一名 27 岁女性,患有反复性早期自然流产;一名 24 岁男性,因睾丸精原细胞瘤接受癌症放射治疗;以及一名患有不孕症的 28 岁女性。对照细胞培养物显示 0.5% 至 1% 有丝分裂,表明过早分离,而来自先证者及其受影响家庭成员的细胞则显示 5% 至 61.5% 过早分离。在 3 名患者中,有 2 名患者在省略秋水仙胺后过早分离的频率有所降低,但仍高于对照组。从第三位患者培养的成纤维细胞,其细胞在秋水仙胺处理后未显示减少,表现出增加的四倍体和多核细胞。细胞培养物的电影摄影显示中期时间缩短。对每个先证者的多个家庭成员进行的类似研究表明,每个家庭的遗传都与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一致;2个家庭中出现3例男性间遗传。拉德等人(1983) 指出这种现象与 PCD(212790) 类似,后者常见于表型正常的女性。拉德等人(1983) 指出这种现象与 PCD(212790) 类似,后者常见于表型正常的女性。拉德等人(1983) 指出这种现象与 PCD(212790) 类似,后者常见于表型正常的女性。
Mehes(1978) 研究了 12 名正常儿童、14 名唐氏综合症患者(190685) 和 12 名常染色体三体性儿童的父母的早期着丝粒分离。Mehes(1978) 认为着丝粒非随机分裂可能是一种不分离机制。
菲茨杰拉德等人(1986) 报道了一位临床正常的 28 岁女性,她怀了 3 个 21 三体胎儿,并生了 1 个正常的孩子。实验室研究显示嵌合现象的证据很少:4% 的血细胞和 6% 的皮肤成纤维细胞具有 21 三体性。此外,7% 的血细胞显示 X 染色体非整倍性,这与 X 着丝粒过早分离有关;6%的成纤维细胞呈现18三体性;10%的成纤维细胞显示21号染色体着丝粒过早分离;1% 的成纤维细胞显示 18 号染色体患有 PCS。由于该女性不太可能是 X、18 和 21 三体性的体质嵌合体,且水平均较低,因此作者认为她容易患 PCS,尤其是这些染色体。
加巴伦等人(1986) 报道了一名西班牙妇女在 5 次自然流产后转诊进行染色体分析,其中 4 次发生在妊娠早期。除了身材矮小之外,表型并无异常。实验室研究发现先证者、她的母亲以及一个儿子和女儿的淋巴细胞培养物中存在过早的染色单体分离,这与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一致。在秋水仙碱存在和不存在的情况下均观察到PCS。另一方面,从先证者培养的成纤维细胞仅显示正常的二倍体中期。PCS 细胞似乎具有较短的细胞周期。
马丹等人(1987) 描述了一个家庭,连续 3 代中有 4 名表型正常的人,他们的所有染色体着丝粒过早分裂的细胞频率增加。在大约 4% 至 12% 的细胞中观察到 PCS。该现象被认为不同于X染色体的PCD,也不同于罗伯茨综合征患者细胞中的着丝粒分裂(268300)。
Bajnoczky 和 Mehes(1988) 描述了 18 三体性和 21 三体性后代的父母中相关染色体的“异相”着丝粒分离,无论是早期分离还是晚期分离。这些发现为父母着丝粒分离的改变与后代非整倍性之间的相关性提供了进一步的证据。
在评估个体有丝分裂的着丝粒分离时,Mehes 和 Kosztolanyi(1992) 发现,在 3 个有 18 三体性新生儿的家庭中,每个家庭中,父母之一的几个细胞中 18 号染色体分离异常晚。作者认为,父母中延迟分离的种系嵌合可能是后代三体性的原因。18 号染色体通常最先分离;2、4、5、12、17 和 X 号染色体也很早就分裂,而 1、11、16、Y 和近端着丝粒染色体则最后分裂。
Bajnoczky 和 Gardo(1993) 发现,在一对表面上健康但没有孩子的夫妇的两名成员中,有丝分裂频率增加,着丝粒分离影响淋巴细胞培养物中的所有染色体。37岁的妻子在孕早期曾有过3次自然流产。作者认为,着丝粒的异常行为可能导致细胞分裂错误,从而导致自然流产。这种异常被称为“过早的后期”。
Mehes(1993) 观察到父亲和女儿的 12 号染色体晚期分裂,以及父亲和儿子的早期分离。然而,这种现象可能只是生物变异,具有代际间的偶然相关性。
Petkovic(2007) 报道了一个具有 PCS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 3 代家族。外周血淋巴细胞的细胞遗传学研究表明,4 名受影响成员的 PCS 频率为 8.5% 至 13.5%。这位42岁的先证者和她23岁的儿子分别患有宫颈原位癌和角化棘皮瘤。两种肿瘤均通过手术成功治疗,无需化疗或放疗,并且没有复发。Petkovic(2007) 提出肿瘤与 PCS 特征之间可能存在关联。没有进行分子研究。
▼ 诊断
产前诊断
Kajii 和 Asamoto(2004) 报道了染色单体过早分离性状杂合携带者的产前诊断。两名出生时患有纯合 PCS 特征或 MVA 综合征的婴儿的父母接受了染色体分析。父亲和母亲在培养的淋巴细胞中分别有 6.5% 和 16% PCS,这与 PCS 性状的杂合性一致。随后妊娠 16 周时的羊膜穿刺术显示 PCS 中有 4.5% 的细胞和非马赛克 46,XY 核型,也与 PCS 性状的杂合携带者一致。一名男婴出生时没有畸形,也没有大脑异常。培养的脐带血淋巴细胞显示 PCS 中有 16% 的细胞。
▼ 分子遗传学
Hanks 等人在一名 MVA 综合征患者中发现了 BUB1B 基因突变的复合杂合子(2004)发现一种突变遗传自父亲,另一种突变遗传自母亲;父母均患有 PCS(参见 60286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