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甘氨酸尿症

  • 伴有或不伴有草酸盐尿石症的甘氨酸尿症
  • 伴或不伴草酸肾结石的甘氨酸尿
  • II 型亚氨基甘氨酸尿症

有证据表明高甘氨酸尿症可能是由染色体 5q33 上的 SLC36A2 基因(608331) 杂合突变引起的。

▼ 说明

亚氨基酸、脯氨酸和羟脯氨酸与甘氨酸共享肾小管重吸收机制。 亚氨基甘氨酸尿症(IG; 242600) 是一种良性先天性氨基酸转运错误,也是新生儿和 6 个月以下婴儿的正常现象(Chesney, 2001)。 对亚胺甘氨酸尿症家族的早期研究表明遗传复杂性,纯合子出现 IG,杂合子仅表现出高甘氨酸尿症(HG)(Broer 等人总结,2008)。

已描述了糖尿和甘氨酸尿联合表型(参见 138070)。

▼ 临床特征

德弗里斯等人(1957) 在德系犹太血统的一位祖母、她的女儿和 2 个孙女中发现了高甘氨酸尿症。 祖母患有肾绞痛,两个孙女也出现肾草酸盐结石。 这个家族对于草酸盐结石的关联显然是独特的。 Scriver(1968) 貌似合理地提出,在这些家族中观察到的甘氨酸尿症特征是亚胺甘氨酸尿症(242600) 的杂合状态,这种疾病已在德系犹太人家族中多次被描述过(Tancredi 等人,1970)。

Adams 和 Nance(1967) 描述了一对兄妹患有阵发性心动过速、高血压、晕厥和癫痫发作,与显性遗传性小眼球、白内障、高甘氨酸尿症和肾结石有关。 推测甘氨酸代谢紊乱。

格林等人(1973)报道了一个阿什肯纳兹家庭,其中父亲和两个儿子患有高甘氨酸尿症。 先证者是在作为一名普通志愿者进行研究时被发现的。 父亲有肾绞痛病史,但不知道是否会排出结石。 一个儿子的嗅觉终生受损。 血浆甘氨酸浓度正常。 1 名儿子静脉输注脯氨酸显示脯氨酸最大转运率正常,但脯氨酸重吸收的肾小管滴定曲线出现明显的偏离,这与影响脯氨酸结合的“Km”突变一致。 格林等人(1973) 得出结论,影响其家族中甘氨酸-脯氨酸-羟脯氨酸肾转运的突变与之前描述的家族中的突变不同。 他们建议将亚胺甘氨酸尿症命名为 II 型。

布罗尔等人(2008) 指出 Greene 等人报告的生理测量(1973) 准确地描述了他们自己对 SLC36A2 G87V 突变(608331.0001) 的功能分析,与野生型相比,该突变具有相同的最大速度,但对脯氨酸的亲和力发生了变化。

▼ 分子遗传学

布罗尔等人(2008) 研究了 7 个分离高甘氨酸尿症和/或亚氨基甘氨酸尿症的家庭。 他们在 4 个家族中鉴定出 SLC36A2 基因突变(G87V,608331.0001;IVS1+1G-A,608331.0002)在高甘氨酸尿症患者的杂合性和亚氨基甘氨酸尿症患者的纯合性中存在突变。 作者鉴定了其他 SLC6 转运蛋白(SLC6A20, 605616;SLC6A19, 608893;SLC6A18, 610300)中的变异和多态性,并推测这些变异可能导致了其他 3 个家族的疾病。

关联待确认

在一个中国家庭中,先证者、她的姐姐和他们的母亲都患有肾结石,Jv 等人(2023) 鉴定了 SLC6A20 基因(605616; c.1072T-C, NM_020208.3; C358R) 中的杂合变体,该变体与该家族中的疾病分离。 该突变通过下一代测序鉴定并通过桑格测序证实。 尿液分析显示,先证者及其母亲患有高甘氨酸尿症,妹妹的甘氨酸水平异常; 所有其他氨基酸和有机酸含量均正常。 母亲的甘氨酸水平最高,她的病情最严重;而妹妹的甘氨酸水平最低,她的肾结石较少且较小。 作者认为,SLC6A20 变异(根据 ACMG 标准被归类为意义不确定的变异)可能导致该家族出现高甘氨酸尿症和肾结石。 两姐妹都患有原发性干燥综合征,但母亲却没有。

Pan 等人在一名患有高甘氨酸尿症和肾结石的 24 岁中国男性中(2022) 在 SLC6A19 基因(608893; c.128C-T, C426C) 中检测到一个从头同义变异。 该突变通过全外显子组测序进行鉴定,并通过桑格测序进行确认。 该男子出现双侧腰痛。 二十四小时尿液分析显示尿草酸盐水平较高,尿液氨基酸筛查显示高甘氨酸尿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