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激酶缺乏症
- 肠肽酶缺乏症
有证据表明肠激酶缺乏症是由染色体 21q21 上编码原肠激酶的丝氨酸蛋白酶 7 基因(PRSS7; 606635) 的复合杂合突变引起的。
▼ 说明
肠激酶缺乏是一种序列特异性蛋白酶,可激活胰蛋白酶原(参见 276000)并在蛋白质消化中起主要作用,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疾病,其特征是婴儿早期严重的蛋白质吸收不良、发育迟缓、慢性腹泻和全身水肿。 成年后,即使停止胰酶补充剂,患者体重正常且没有胃肠道症状(Holzinger 等人总结,2002 年)。
▼ 临床特征
哈多恩等人(1969) 描述了一名患有腹泻、发育迟缓和低蛋白水肿的女婴,该婴儿被证明缺乏肠道肠激酶。 父母没有研究过。 霍沃斯等人(1975)报道了一对兄妹的案例。 受影响的患者在 6 至 12 个月后可能会出现自发改善和正常生长。 Lebenthal 等人报告了受影响的同胞(1976)。 吉山等人(1983)报道了一名13个月大婴儿的病例。 此前仅报告了 8 例。 所有报告的患者都对胰酶替代显示出良好的反应。 几乎所有患者在出生时都出现腹泻和生长迟缓。 最一致的实验室检查结果是低蛋白血症,大约一半的患者有水肿。
霍沃斯等人(1971) 报道了一个患有肠激酶缺乏症的男孩的病例,他一直茁壮成长,直到 5 个月大断奶。 莫罗兹等人(2001) 报道 Haworth 等人描述的患者(1971)也被诊断出患有乳糜泻。
霍尔金格等人(2002) 报道了 Haworth 等人首次描述的家庭的后续行动(1971、1975)。 成年后,即使停用胰酶补充剂,患者的体重也正常,也没有胃肠道症状。 霍尔金格等人(2002)推测胰蛋白酶原的自激活和孤立于肠激酶活性的胰蛋白酶的激活可能足以满足成人的蛋白质消化,但不能满足人类婴儿的蛋白质消化,因为婴儿对蛋白质消化的需求相对较高。
▼ 遗传
Holzinger 等人研究的家庭中肠激酶缺乏症的遗传模式(2002)与常染色体隐性遗传一致。
▼ 分子遗传学
Haworth 等人描述的肠激酶缺乏症家庭中(1971,1975),Holzinger 等人(2002) 鉴定了 PRSS7 基因中的复合杂合突变(606635.0001-606635.0004)。
▼ 历史
所有动物都需要消化外源性大分子而不破坏类似的内源性成分。 因此,消化酶的调节是一项基本要求。 脊椎动物通过使用两步酶级联将胰腺酶原转化为肠腔中的活性酶,部分解决了这个问题。 1899 年,在巴甫洛夫(Pavlov) 实验室工作的 Schepovalnikov(1902) 描述了该级联的基本特征。 近端小肠的提取物被证明可以激活胰液中潜在的水解酶。 巴甫洛夫(Pavlov,1902)认为这种肠道因子是一种激活其他酶的酶,或“发酵物的发酵物”,并将其命名为肠激酶。 先天性肠激酶缺乏所伴随的危及生命的肠道吸收不良,强调了这种蛋白酶级联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