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德尔综合症2; LIDLS2
该条目使用了数字符号(#),因为有证据表明 Liddle 综合征 2(LIDLS2) 是由染色体 16p12 上的 SCNN1G 基因(600761) 的杂合突变引起的,该基因编码肾上皮钠通道(ENaC) 的 γ 亚基。
▼ 说明
Liddle 综合征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高血压,其特征是高血压早发,伴有低钾血症、血浆肾素活性受抑制以及盐皮质激素醛固酮分泌受抑制(Hansson 等人总结,1995 年)。
有关 Liddle 综合征的一般表型描述和遗传异质性的讨论,请参阅 177200。
▼ 临床特征
汉森等人(1995)报道了一个具有临床典型Liddle综合征的日本家庭(K204),并表明该疾病是由上皮钠通道的γ亚基突变引起的。家人通过一名17岁女性查明,该女性出现下肢麻木症状,并被发现患有低钾血症和严重高血压。血浆肾活性和血浆醛固酮浓度受到抑制,其他类固醇正常,并且没有男性化迹象。盐皮质激素拮抗剂螺内酯或糖皮质激素地塞米松并未改善血压和低钾血症,但饮食盐限制加上皮钠通道拮抗剂氨苯蝶啶可显着改善血压和低钾血症。
希尔图宁等人(2002) 报道了一名芬兰男子在 25 岁时患上与低血清醛固酮、肾素活性抑制和持续性低钾血症相关的高血压。他的母亲从 40 岁起就患有高血压,血清钾水平低于正常水平,血浆肾素活性也较低。先证者的血压最初对治疗有抵抗力,但对氨苯蝶啶和后来的阿米洛利有反应;同样,他的母亲在接受阿米洛利治疗后血压也恢复正常。
王等人(2007) 研究了一名日本男子,他在 13 岁时首次被诊断出患有高血压。他患有低钾性代谢性碱中毒和血浆肾素活性低;血清醛固酮处于正常低值范围。最初的高血压治疗无效,但在诊断出利德尔综合征后,他通过氨苯蝶啶和低钠饮食控制了血压。
▼ 遗传
Hansson 等人报告的 Liddle 综合征家系中的发现(1995) 与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一致,尽管没有男性之间的遗传。
▼ 分子遗传学
Hansson 等人在一个患有 Liddle 综合征的日本家庭(K204) 受影响的成员中,他们的 SCNN1B 基因(600760) 没有突变(1995) 鉴定出肾上皮钠通道 γ 亚基 C 末端的截短突变(W574X; 600761.0001)。
斯奈德等人(1995) 研究了β和γ亚基C末端截短改变肾上皮钠通道功能的机制。他们在钠通道所有 3 个亚基的 C 末端发现了一个保守基序,当该基序突变时,会重现 Liddle 截短的效果。此外,C 末端的截短和保守的 C 末端基序的突变均增加了含有 β 亚基 C 末端的嵌合蛋白的表面表达。因此,通过删除保守基序,利德尔综合征的突变增加了顶膜中钠通道的数量,从而增加了肾钠吸收并产生高血压倾向。
Shi 等人在一个患有 Liddle 综合征的中国家庭的 3 名受影响成员中(2010) 在 SCNN1G 基因中发现了一个杂合无义突变(Q567X; 600761.0002)。
Hiltunen 等人在一名患有高血压、低钾血症、低血清醛固酮和肾素活性抑制的芬兰男性中进行了研究(2002) 筛选了 SCNN1B 和 SCNN1G 基因,并鉴定了 SCNN1G 中错义突变的杂合性(N530S;600761.0008)。这种突变也存在于他受影响的母亲身上,但在他未受影响的兄弟或姨妈身上没有发现。然而,在 291 名健康芬兰献血者中的 1 名以及 175 名年龄在 50 至 69 岁之间血压正常较低的对照芬兰男性中的 1 名中检测到了 N530S 变异;两人均无法接受进一步评估。功能分析表明,与野生型 SCNN1G 相比,突变体的通道活性增加了 2 倍。
Wang 等人在一名患有 Liddle 综合征的日本男性中(2007) 筛选了 SCNN1B 和 SCNN1G 基因的 C 末端,并鉴定了 SCNN1G(600761.0009) 中从头 5 bp 缺失的杂合性,这种杂合性在他未受影响的父母、50 名随机选择的高血压患者或 50 名血压正常对照者中未发现。作者表示,这是首例报告的 SCNN1G 基因突变的散发患者,并指出,对于没有高血压家族史的患者,应考虑 Liddle 综合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