腓骨肌萎缩症,脱髓鞘,1C 型; CMT1C

  • CMT、慢神经传导 C 型
  • 腓骨肌神经病、1C 型
  • 神经病、遗传性运动和感觉、IC 型;HMSN1C
  • HMSN IC

    1C 型腓骨肌萎缩症(CMT1C) 是由染色体 16p13 上的 LITAF 基因(603795) 杂合突变引起的。

▼ 说明

有关常染色体显性夏科-马里-图思病 1 型的表型描述和遗传异质性讨论,请参阅 CMT1B(118200)。

▼ 临床特征

机会等人(1992) 报道了 2 个不相关的亲属(K1550 和 K1551)患有影响多代的常染色体显性脱髓鞘 CMT。所有受影响的个体都有远端肌肉无力和萎缩以及深部腱反射减弱。还存在可变的高弓足和感觉丧失。2 个家族的平均中位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分别为 15 和 22.9 m/s。这些家庭之前曾是 Chance 等人进行的连锁研究的一部分(1990),他排除了与 1 号或 17 号染色体的连锁,其中 CMT1B 和 CMT1A(118220) 分别被定位。机会等人(1992) 证实这两个家族与染色体 1q 和 17p11.2 缺乏连锁,表明存在 CMT1 的第三个基因座。

街等人(2002) 重新研究了 Chance 等人报告的 2 个家庭(1992),分别有爱尔兰和英国血统。1 名患者的腓肠神经活检显示洋葱球肥大,与脱髓鞘性腓骨肌萎缩症一致。

▼ 遗传

Chance 等人报道的 CMT1C 在家庭中的遗传模式(1990,1992)和 Street 等人(2002)与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一致。

▼ 测绘

通过 Chance 等人报道的 2 个家族(K1550 和 K1551)与 CMT1 的全基因组连锁分析(1990,1992),Street 等人(2002) 发现与染色体 16p13.1-p12.3 的连锁。使用标记 D16S500 获得的最大组合对数值为 14.25。两个家族的组合单倍型分析将位点定位在 9 cM 间隔内,命名为 CMT1C,两侧为标记 D16S519 和 D16S764。两个家系中与疾病相关的单倍型并不保守,这表明每个家系中导致疾病的基因突变是孤立出现的。遗传分析排除了上皮膜蛋白 2 基因(EMP2;602334)的突变,该基因对应到 16p13.2,但结果尚无定论。

▼ 分子遗传学

Street 等人结合使用标准定位克隆和候选基因方法(2003) 确定 LITAF 是 CMT1C 的致病基因。他们在该基因(603795.0001-603795.0003) 中发现了 3 个错义突变,每个突变都位于不同的 CMT1C 谱系中。Chance等人此前曾报道过其中两个家庭(1990,1992)和 Street 等人(2002)。

格尔丁等人(2009) 在一对患有 CMT1C 的德国母子中发现了 LITAF 基因(V144M; 603795.0005) 的杂合突变。两人均患有典型的脱髓鞘性感觉运动神经病,但儿子在 10 岁时首次出现症状,而母亲则在 50 多岁时出现临床症状。

▼ 发病机制

李等人(2011) 发现 CMT1C 相关的 LITAF 突变聚集在跨膜结构域内或周围,并导致蛋白质从早期内体膜错误定位到细胞质。与野生型蛋白相比,突变蛋白稳定性较差,更容易聚集。聚集的蛋白质被蛋白酶体和聚集体自噬途径降解。

▼ 动物模型

李等人(2013) 发现携带 Litaf 纯合突变(W116G; 603795.0003) 的转基因小鼠出现进行性运动和感觉障碍,与运动和感觉神经传导速度降低相关,与 CMT1C 中观察到的情况类似。突变小鼠的周围神经表现出髓鞘形成障碍,轴突直径减小,结旁和结间区域附近有局灶性髓鞘内折叠。髓鞘内折叠通常与轴突收缩(轴突转移受损的迹象)以及节旁缺陷和朗飞结异常组织有关。W116G 突变蛋白部分错误地从膜定位到胞质溶胶中。研究结果表明,W116G Litaf 突变破坏了髓磷脂稳态,并通过毒性功能获得和显性失活机制的结合导致周围神经病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