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病,扩张,1D; CMD1D
- 左心室致密化不全 6,包括;LVNC6,包括
▼ 临床特征
Kamisago 等人(2000) 研究了患有扩张型心肌病的家庭。1个家庭(C家庭)中,有1名26岁和1名27岁儿童以及1名1个月大和1名8个月大儿童猝死,两人均被诊断为婴儿心肌病。另一个家庭(D家庭)一名19岁女性产后充血性心力衰竭,导致猝死。她的儿子15岁时因充血性心力衰竭去世;尸检显示右心室明显扩张,心脏超微结构正常。她 17 岁的姐姐死于充血性心力衰竭,尸检显示左右心室明显扩张,组织学结果显示间质纤维化增加,但无肌细胞紊乱。
左心室致密化不全
吕德等人(2010) 报道了一个白人家庭,其中先证者是一名 52 岁女性,出现运动相关的呼吸困难和左心室收缩功能受损。超声心动图显示左心室致密化不全(LVNC)的典型体征,具有突出的小梁和小梁间隐窝,在彩色多普勒成像上有灌注。心脏MRI证实,非致密化心肌节段主要累及左心室心尖部、侧部和下壁,呈2层结构,舒张末期非致密化心内膜下层与致密化心外膜下层之比大于2.3。家族史显示,她的 4 个孩子中有 3 个在不到 1 岁的时候就去世了,其中 1 例死亡与心脏扩张有关,据报告诊断为心肌弹力纤维增生症,另外 2 例死因不明。一名5个月大的孙女最近被诊断出失代偿性心力衰竭,超声心动图发现左心室NC,左心室下壁、心尖壁和侧壁有大量深部小梁,心肌有典型的LVNC的两层结构。由于病情进展迅速,她在26个月大时接受了心脏移植手术;移植心脏的组织切片显示出 LVNC 的典型特征,包括小梁间隐窝和心肌层纤维化增强。对她无症状父亲(先证者的儿子)的评估显示,左心室功能中度下降,心肌致密化和局部运动功能减退,
▼ 测绘
舒尔茨等人的地图(1995) 表明纯家族性扩张型心肌病存在遗传异质性,这一点被 Durand 等人证实(1995)。杜兰德等人(1995) 对居住在加利福尼亚州和犹他州的一个家庭进行了研究,该家庭的 3 代多名成员均患有扩张型心肌病,暗示第四代成员也患有扩张型心肌病。使用大量标记的连锁分析将基因座对应到 1q32,在 D1S414 处的峰值多点 lod 得分为 6.37。
▼ 分子遗传学
Kamisago 等人在 2 个患有家族性扩张型心肌病的不相关家庭中(2000) 发现 TNNT2 基因中存在 3 bp 缺失,导致外显子 13 中串联编码的 4 个赖氨酸残基中的 1 个被消除(191045.0006)。单倍型分析表明,每个突变在这些家族中孤立出现。
李等人(2001) 完善了 Durand 等人最初研究的家族中的关键区域(1995) 并从该区域内的候选基因扩增并直接测序 cDNA 或基因组外显子。他们在 TNNT2 基因(191045.0007) 中发现了 arg141-to-trp(R141W) 突变。该序列变化与家族中的扩张型心肌病共分离,除了 14 名受影响个体外,还有 5 名表型正常的突变携带者。对 200 条对照染色体和 219 名家族性肥厚型心肌病(CMH;参见 192600)个体的评估未能检测到这种变异,导致作者得出结论,这是一种致病性突变。
摩根森等人(2004)分析了 235 个连续的无关扩张型心肌病先证者的 TNNT2 基因,并在 4 个家族中鉴定出 4 个不同的突变(参见 191045.0006 和 191045.0008-191045.0010)。对 2 例死前活组织检查、1 例尸检心脏和 3 例移植心脏的标本进行组织学检查,结果显示非特异性异常,包括肌细胞肥大、间质纤维化增加和心内膜增厚,并伴有 CMD 特征的平滑肌细胞;没有明显的 CMH 肌细胞紊乱特征或提示贮积病的特征。
Menon等人在一个分离常染色体显性心肌病的3代家族中,先证者具有限制性表型(RCM3;612422),而亲属具有限制性、肥厚性(CMH2;115195)和/或扩张性心肌病的临床特征(2008) 对 9 个肌节基因进行了靶向连锁分析,并鉴定了 TNNT2 基因(191045.0001) 中 I79N 突变的杂合性,Thierfelder 等人先前报道过(1994)在一个患有肥厚型心肌病的家庭中。该突变与疾病表型分离,并且在未受影响的个体中未发现。尽管形态各异,但所有受影响的家庭成员都表现出限制性的生理功能。该家庭受影响的成员房性快速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很高,但没有明显的室性心律失常或猝死。
左心室致密化不全
Klaassen 等人对一名出现心源性休克并被诊断为孤立性左心室致密化不全(LVNC) 的 20 岁女性进行了研究(2008) 鉴定了 TNNT2 基因中的从头错义突变的杂合性(R131W; 191045.0008)。该患者主要有中侧和中下左心室NC、左心室扩张和左心室收缩功能受损。心血管并发症包括充血性心力衰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在一个患有不同严重程度的常染色体显性左心室致密化不全的 3 代家庭中,Luedde 等人(2010) 分析了 6 个心肌病相关基因,并鉴定了 TNNT2 基因(E96K; 191045.0012) 中的杂合错义突变,该突变与疾病完全分离。该家庭随后怀孕的绒毛膜绒毛活检显示胎儿携带该突变,出生后不久,男婴就出现心力衰竭的临床症状,超声心动图显示左心室功能下降。带有 E96K 突变的转基因小鼠出现左心室功能障碍,并表现出心力衰竭标志物的诱导,但未观察到 LVNC。吕德等人(2010) 指出他们的动物数据支持 LVNC 作为基因改变的次要结果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