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α-羟化酶缺乏症引起的先天性肾上腺增生

该表型是由编码类固醇17单加氧酶(CYP17A1; 609300)的基因引起的。该酶同时具有17-α-羟化酶和17,20-裂合酶活性。

Phenotype-Gene Relationships

Location Phenotype Phenotype
MIM number
Inheritance Phenotype
mapping key
Gene/Locus Gene/Locus
MIM number
10q24.32 17,20-lyase deficiency, isolated 202110 AR 3 CYP17A1 609300
10q24.32 17-α-hydroxylase/17,20-lyase deficiency 202110 AR 3 CYP17A1 609300

▼ 临床特征
------
Biglieri等人首次在一名46,XX位患者中证明了肾上腺17-羟化活性的缺乏(1966),他提出了性腺的类似缺陷。过量的皮质酮和脱氧皮质酮的产生导致高血压和低钾性碱中毒。几乎没有醛固酮合成。该患者身材正常,闭经。尽管家庭中没有其他病例,也没有注意到父母的血缘关系,但隐性继承是可能的。Biglieri(1997)回顾了这种情况下3年的临床特征和实验室发现的演变。

Goldsmith等(1967)报告了第二种情况,其中17-α-羟基化缺陷可能不如第一种情况完整。该患者是一名26岁的46,XX岁女性,患有高血压,原发性闭经和缺乏继发性特征。Mallin(1969)描述了2个姐妹中由于17-羟化酶缺乏而导致的先天性肾上腺增生。New(1970)报告了第一位受影响的男性。临床特征是假性雌雄同体性生殖器具有模糊的外生殖器和青春期显着的乳房发育。与先前报道的女性病例不同,该男性患者没有表现出严重的高血压或低钾血症。在Heremans等报道的患者中模拟了睾丸女性化(1976)。

Yazaki等(1982)报道了一个日本表型女性,出生于近亲的父母,由于低钾性肌病,原发性闭经和缺乏青春期发育而导致全身肌无力。腹腔镜检查显示腹腔内睾丸无子宫。核型为46,XY。实验室研究显示血浆孕酮,皮质酮,醛固酮,ACTH(见176830),LH(见152780)和FSH(见136530)增加。糖皮质激素替代使血浆ACTH,17-脱氧类固醇和钾的水平正常化。后来发现该患者的CYP17A1基因具有纯合突变(609300.0011 ; Yamaguchi等人,1997),与合并的完全17-α-羟化酶/ 17,20-裂合酶缺乏症相一致。

Scaroni等(1991)报道了一个家庭,其中3名成员,即2名成年女性和1名青春期的基因型男性,由于17-α羟化酶缺乏症而患有先天性肾上腺增生。全部表现为缺乏性发育和低血钾性高血压的表型女性。基线激素研究显示糖皮质激素,雄激素和雌激素水平较低。结果,ACTH,LH和FSH浓度增加。血浆肾素和醛固酮也降低。短期地塞米松治疗可使钾正常化,并降低血压和异常的盐皮质激素水平。

马丁等(2003年)报道了来自6个巴西家庭的11例合并17-α-羟化酶/ 17,20-裂合酶缺乏症的患者。所有患者的孕酮基础血清水平升高,血浆肾素活性降低。作者得出的结论是,基础孕酮测量是P450c17缺乏症的有用标志,并且其使用应减少患有男性假性两性腺炎,原发性或继发性闭经以及盐皮质激素过多综合征的患者对这种缺乏症的误诊。

联合部分17-α-羟化酶/ 17,20-裂解酶缺乏症

Oshiro等(1995年)报道了一名32岁的日本妇女,由于CYP17A1基因的突变而导致部分17-α-羟化酶/ 17,20-裂合酶缺乏症(609300.0008)。该患者因高血压和闭经而被转诊。她在14岁时初潮,月经不调到20,但此后没有月经。从20岁开始就已经知道高血压。她的胸部扁平,有婴儿生殖器,没有阴毛或腋毛。计算机断层扫描显示双侧肾上腺增生,无肿瘤,子宫发育不全和卵巢萎缩。该患者患有低血钾,代谢性碱中毒和Trousseau征阳性。

Yanase等(1989年)报道了一名日本妇女,其合并的17-α-羟化酶/ 17,20-裂合酶缺乏症是由CYP17A1基因突变引起的(6093000.0002)。功能表达研究表明17-α-羟化酶和17,20-裂合酶的活性分别低于正常水平的37%和8%。在20岁时因枕部头痛而去医院就诊,发现该患者患有高血压和低钾血症。月经不规律。体格检查显示乳房发育不良,没有阴毛或腋毛。Miura等(1996年)报道了Yanase等人报道的日本妇女的随访(1989)。1968年,据报道她患有糖皮质激素反应性醛固酮增多症。她接受地塞米松治疗,导致正常血压和正常血钾症持续28年。由于持续的阴道出血,她在42岁时进行了全子宫切除术。在卵巢标本中未检测到卵泡或黄体。在45岁时,她的性类固醇水平降低,促性腺激素水平升高。Miura等(1996年)得出结论,该疾病导致随着年龄的增长,性腺功能的早期降低。

分离的17,20-裂解酶缺乏症

盖勒等(1997)报告2例具有CYP17A1基因不同纯合突变引起的孤立的17,20-裂合酶缺乏症的46,XY核型患者(609300.0012和609300.0013, 分别)。首例患者在出生时表现出生殖器歧义,并被分配为女性。当在13个月大时看到时,患者显示出2.2厘米的阴茎,会阴性尿道下裂,在双侧阴囊中可触及的双侧性腺以及在尿道膀胱造影上可见的盲阴道袋。父母是堂兄。血清皮质醇,电解质和血压均正常。该患者的促性腺激素水平处于青春期前的正常水平。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刺激睾丸引起睾丸激素,脱氢表雄酮和雄烯二酮的严重低于正常水平的反应。基础和hCG刺激的孕酮正常。第二名患者在出生时也表现出生殖器歧义,并被分配为男性。男性乳房发育症在14岁时发展,在16岁时乳房处于Tanner阶段V。阴毛是坦纳IV期,但身上的头发很少。生殖器的特征是阴茎长4.5厘米,会阴尿道下裂,双阴囊,腹股沟管左右两侧的小睾丸下降以及通过尿道膀胱镜检查发现的阴道盲袋。父母否认血缘关系。

Biason-Lauber等(1997年)报道了一名来自以色列的新生儿男性患者,该患者患有微阴茎,睾丸未降降,并且激素模式与孤立的17,20-裂合酶缺乏症一致。他们发现CYP17A1基因突变具有复合杂合性。Gupta等(2001)研究了其中一种突变,无法证明其活性与诊断相符。Hershkovitz等(2008)重新研究了这名患者以及其他3位受影响的男性亲属。他们发现这些人的POR基因突变(124015.0016)的纯合性导致了细胞色素P450氧化还原酶(POR)的缺乏。在2个不同的实验室中对CYP17A1进行测序未能发现Biason-Lauber等人报道的突变(1997)。Hershkovitz等(2008)得出结论,POR缺乏症(201750)在临床上可以伪装成孤立的17,20-裂解酶缺乏症。

评论

Auchus(2017)综述了类固醇17-羟化酶和17,20-裂合酶缺乏症的遗传和药理学特征。

▼ 测绘
------
Mantero等(1980年)没有发现HLA和17-α-羟化酶缺乏症之间存在联系的证据。D'Armiento等(1983)证明,像11-β-羟化酶缺乏症(202010)一样,17-α-羟化酶缺乏症与HLA没有联系。

▼ 分子遗传学
------
Kagimoto等人在合并17-α-羟化酶/ 17,20-裂合酶缺乏症的患者中。等(1988)在CYP17A1基因(6093000.0001 )中鉴定出4个碱基的重复,导致两种酶活性的丧失。

Geller等在来自巴西一个小村庄的2名孤立的17,20-裂合酶缺乏症患者中(1997)在CYP17A1基因中鉴定出2个不同的纯合突变(609300.0012;609300.0013)。当在COS-1细胞中表达时,突变体保留了17-α-羟化酶的活性,但具有最小的17,20-裂合酶的活性。

Yanase等(1991)指出,自从Biglieri等人的首次描述以来(1966),报告了至少122例17-α-羟化酶缺乏症。此外,已经报道了14例17,20-裂合酶缺乏症,其中17-α-羟化酶活性保持正常,这是长期以来人们认为这两种酶不同的主要原因。Yanase等(1991)回顾了8例已经鉴定出基因内病变的病例。

Martin等人在来自6个巴西家庭的11名患者中出现17-α-羟化酶/ 17,20-裂合酶缺乏症(2003)在CYP17A1基因鉴定的突变(609300.0009 ; 609300.0023 - 60930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