锥杆营养不良 7; CORD7
凯尔塞尔等人(1998) 描述了一个患有常染色体显性锥杆营养不良症的第四代英国家庭。 受影响的成员在 20 至 40 岁之间首先意识到色觉和视力下降。 随着疾病的进展,他们报告说在强光下看东西变得困难。 症状出现时,中央凹周围已经出现视网膜色素变化,类似于牛眼营养不良,并发展为黄斑萎缩。
米凯莱德斯等人(2005) 提供了 Kelsell 等人报道的家族表型的更多细节(1998)。 大多数受影响的个体描述了中心视力、夜视力和周边视野的逐渐恶化,通常在三四十岁之间。 视力范围为 6/6 至 3/60。 患者有轻度畏光,无眼球震颤。 大多数患者检测到轻度至中度全身色觉异常。 眼底变化范围从轻度视网膜色素上皮紊乱到广泛萎缩和色素沉着。 所有受试者均检测到 ERG(PERG) 缺失或严重降低,表明存在明显的黄斑功能障碍。 全场 ERG 显示视杆细胞和视锥细胞反应异常。 眼底自发荧光(AF) 成像显示,大多数受影响个体的黄斑 AF 减少,中心被 AF 增加的环包围。
克尼亚泽娃等人(1999) 检查了一个 4 代家族的 10 名成员,该家族分离出常染色体显性黄斑营养不良,并确定了 5 名具有锥杆营养不良和 Stargardt 病特征的个体; 第六名家庭成员(已故)被列为受历史影响的人。 大多数受影响的个体在四十岁期间逐渐出现视力下降、双侧黄斑萎缩、广泛异常的 ERG 反应以及色觉明显下降。 此外,一些受影响的个体表现出高度提示 Stargardt 样疾病的特征(参见 248200),例如视网膜色素上皮中的黄色“黄斑斑点”和荧光素血管造影上的“深色脉络膜”图案。
▼ 测绘
凯尔塞尔等人(1998) 将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锥杆营养不良症对应到一个 4 代英国家庭的 6q 染色体上。 该家族的两点连锁数据排除了编码外周蛋白/RDS(PRPH2; 179605) 的基因占据的 6p12 区域以及北卡罗来纳州黄斑营养不良(MCDR1; 136550) 和进行性双焦点脉络膜视网膜萎缩(PBCRA; 600790) 基因占据的 6q14-q16.2 区域。 单倍型分析将致病位点定位为 CORD7,位于 D6S430 和 D6S1625 之间,该区域估计为 7 cM。 IMPG1 基因(602870) 是视网膜营养不良的一个良好的功能候选基因,它对应到 6 号染色体的同一区域,但由 Kelsell 等人证明(1998) 将端粒对应到 CORD7。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 Stargardt 样疾病(STGD3; 600110) 对应到 6 号染色体的同一区域,但临床上不同。
在一个 4 代家族中,孤立出具有 Stargardt 病特征的常染色体显性锥杆营养不良症,Kniazeva 等人(1999) 使用与锥杆营养不良和显性 Stargardt 病的已知位点连锁的 DNA 标记进行连锁分析,并在染色体 6q14 上的标记 D6S280 处获得了 3.3 的最大 lod 得分(theta = 0.010)。 该家族中的重组事件将标记 D6S284 定义为遗传间隔的端粒标记。
▼ 分子遗传学
Kelsell 等人之前描述过,英国第 4 代家庭的 6 名受影响成员患有 CORD7(1998),约翰逊等人(2003) 鉴定了 RIMS1 基因中错义突变的杂合性(606629.0001)。 在 3 名未受影响的家庭成员或 115 名种族匹配的对照中未发现该突变。 作者表示,这是在突触功能中具有明确作用的蛋白质突变导致视网膜疾病的第一个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