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泡横纹肌肉瘤2
有证据表明由于t(t)易位,导致2号染色体上的PAX3基因(606597)与13号染色体上的FKHR基因(FOXO1A; 136533)融合导致了肺泡横纹肌肉瘤2; 13),或由于易位t(1; 13)而使 1号染色体上的PAX7基因(167410)与FKHR基因融合。
Phenotype-Gene Relationships
Location | Phenotype | Phenotype MIM number |
Inheritance | Phenotype mapping key |
Gene/Locus | Gene/Locus MIM number |
---|---|---|---|---|---|---|
1p36.13 | Rhabdomyosarcoma 2, alveolar | 268220 | SMu | 3 | PAX7 | 167410 |
2q36.1 | Rhabdomyosarcoma 2, alveolar | 268220 | SMu | 3 | PAX3 | 606597 |
13q14.11 | Rhabdomyosarcoma, alveolar | 268220 | SMu | 3 | FOXO1A | 136533 |
▼ 细胞遗传学
------
Douglass等(1987年)在5例晚期横纹肌肉瘤中发现了一种特定的易位t(2; 13)(q35; q14)。直接在1名患者的从骨髓转移的细胞中以及在其他4名患者的肿瘤衍生的异种移植物中鉴定出了它。Wang-Wuu等(1988)对16个横纹肌肉瘤进行了染色体分析(裸鼠通过后有4个原发肿瘤和12个肿瘤)。在7个肺泡肿瘤中,有4个具有t(2; 13)(q37; q14);在其中两个中,这是唯一的结构异常。9种胚胎肿瘤中有8种具有三体性2。
Hayashi等人在出生时眼睑的横纹肌肉瘤中(1988)发现了一个易位t(2; 8)(q37; q13)。他们认为2q37区可能在这种肿瘤的发展中很重要。该肿瘤具有胚胎性横纹肌肉瘤的特征,没有典型的肺泡结构特征。因此,似乎有2个基因位点与横纹肌肉瘤有关:一个位于11号染色体上(见268210),另一个位于2号染色体上。
通过物理映射策略,Barr等人(1991)将横纹肌肉瘤t(2; 13)断点限定在13号染色体的狭窄区域(1992年)证明,以前通过原位杂交定位到13q12 的FLT癌基因(165070)位于13号染色体断裂点的近端,并且不是肿瘤特异性易位t(2; 13)破坏的靶标。Shapiro等(1992)和Barr等(1992)给出了染色体2的断点q35和染色体13的断点q14。巴尔等(1992)比较了2号染色体上的断点与其他细胞系中的断点,并通过与小鼠1号染色体上的同义区域的连锁图进行比较,得出结论:t(2; 13)断点可能最靠近基因座INHA(147380)和ALPI(171740)。
巴尔等(1993)确定PAX3(606597),以前发现在Waardenburg综合征中发生突变,受到与肺泡横纹肌肉瘤相关的at(2; 13)(q35; q14)易位的影响。重排断点发生在配对框和同源域编码区下游的内含子内。上游PAX3序列与包含t(2; 13)的品系中的新转录本杂交。Galili等(1993)证明与PAX3融合的13号染色体基因是“叉头”结构域家族(FKHR)的成员。
Bennicelli等(1996)研究了由PAX3-FKHR融合产生的功能转录获得的机制。
在原发性横纹肌肉瘤中,安德森等(2001年)发现37个具有t(2; 13)/ PAX3-FKHR,8个具有t(1; 13)PAX7-FKHR,并且46个都没有易位。38例肺泡病例中有31例(82%)发现了一种或另一种特征性易位。单变量生存分析表明易位t(2; 13)/ PAX3-FKHR的存在是不利的预后因素。作者认为,由于在小针穿刺活检标本上对肺泡横纹肌肉瘤的形态学诊断存在困难,分子数据可能有助于分层治疗。
▼ 发病机理
------
Sharp等(2002)表明,Ink4a / Arf(600160)功能的同时丧失和Met(164860)信号的破坏在转染了肝细胞生长因子/分散因子(Hgf / Sf; 142409)的Ink4a / Arf-/-小鼠中诱发了横纹肌肉瘤高外显率和短等待时间。在培养的成肌细胞中,Met激活和Ink4a / Arf丢失以累加方式抑制了肌发生。Sharp等(2002年)得出的结论是,位于调节成肌生长和分化的通路之间的人类MET和INK4A / ARF代表了横纹肌肉瘤发病的关键靶标。MET信号异常与INK4A / ARF失活之间的小鼠显着协同作用(分别与人类横纹肌肉瘤有关的病变)建议了一种治疗性组合物,可对抗这种破坏性的儿童期癌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