吡咯啉-5-羧酸还原酶2; PYCR2

HGNC 批准的基因符号:PYCR2

细胞遗传学位置:1q42.12 基因组坐标(GRCh38):1:225,919,877-225,924,249(来自 NCBI)

▼ 描述

吡咯啉-5-羧酸还原酶(EC 1.5.1.2) 是一种线粒体酶,可催化脯氨酸生物合成的最后一步,并使用 NADH 作为辅因子将吡咯啉-5-羧酸(P5C) 还原为 L-脯氨酸(De Ingeniis 等人总结,2012)。

▼ 克隆和表达

De Ingeniis 等(2012) 报道 320 个氨基酸的 PYCR2 蛋白与 PYCR1(179035) 有 84% 的相似度。对分级的 Lu1205 人黑色素瘤细胞进行的蛋白质印迹分析表明,PYCR2 是一种线粒体蛋白。

中山等人(2015) 发现 PYCR2 基因在发育中的人类大脑中表达。HEK293 细胞的免疫印迹分析表明 PRCR2 蛋白定位于线粒体。

Escande-Beillard 等人使用 LacZ 基因敲入报告基因(2020)表明Pycr2主要表达于小鼠大脑皮层、海马、胼胝体和小脑。Pycr2 在中脑结构中检测不到。

▼ 基因功能

脯氨酸可以从谷氨酸或鸟氨酸开始合成,并且两条途径均与 PYCR 底物 P5C 的合成汇合。De Ingeniis 等人使用蛋白质印迹分析(2012) 发现 Lu1205 细胞具有相对较高的 PYCR1、PYCR2 和 PYCRL 表达(616408)。通过小干扰RNA敲低Lu1205细胞中的PYCR1和PYCR2,降低了脯氨酸与谷氨酸的比率,表明PYCR1和PYCR2都有助于从谷氨酸生物合成脯氨酸。相反,PYCRL的敲除降低了脯氨酸与鸟氨酸的比率,表明PYCRL参与了脯氨酸合成的鸟氨酸途径。PYCR1 对通过鸟氨酸途径合成脯氨酸有很小的贡献。德英吉尼斯等人(2012) 得出结论,PYCR2 专门用于从谷氨酸生物合成脯氨酸。

▼ 生化特征

Escande-Beillard 等人(2020) 以 3.4 埃的分辨率确定了人类 PYCR2 脱辅基酶的晶体结构。PYCR2结构包含5个二聚体,组装成十聚体,PYCR2的C端结构域驱动大部分触点形成十聚体的空心圆柱形核心,而N端结构域排列在特征性悠悠球状结构的外围。

▼ Mapping

De Ingeniis 等(2012) 报道 PYCR2 基因定位于染色体 1q42.13。

▼ 分子遗传学

Nakayama 等人在来自 2 个不相关的近亲家庭的 4 名患有低髓鞘性脑白质营养不良-10(HLD10; 616420) 的儿童中(2015) 分别鉴定了 PYCR2 基因中的 2 个纯合错义突变(R119C,616406.0001 和 R251C,616406.0002)。这些突变是通过连锁分析和全外显子组测序相结合发现的,与家族中的疾病分开。体外研究表明,突变导致蛋白质表达减少。突变细胞和用工程截短的 PYCR2 变体转染的细胞显示线粒体膜电位依赖性标记的染色减少,表明该基因在维持线粒体膜电位中发挥作用。PYCR2 的缺失导致氧化应激下细胞凋亡的敏感性增加。

在来自 11 个家庭的 14 名患者中,其中 10 名是近亲,HLD10,Zaki 等人(2016) 鉴定了 PYCR2 基因中的 6 个不同的纯合突变(参见,例如 616406.0003-616406.0006)。其中 10 个家庭是埃及人,1 个是巴基斯坦人。这些突变是通过外显子组测序发现的,并通过桑格测序证实,与家族中的疾病分开。有4个错义突变、1个截短突变和1个剪接位点突变。对选定突变的体外功能研究表明,它们损害了蛋白质二聚化,可能导致功能丧失。

▼ 动物模型

Nakayama 等人(2015) 发现 2 个 PYCR2 斑马鱼直系同源物中的 1 个 pycr1b 的吗啉敲低会导致斑马鱼头部和眼睛较小、身体较短、尾巴下倾和运动能力低下。效果是剂量依赖性的。小头畸形表型可以通过野生型 PYCR2 转录本来挽救。

埃斯坎德-贝拉德等人(2020) 发现 Pycr2 -/- 小鼠在出生时是正常的,但它们很快就表现出神经退行性变的症状,与人类 HLD10 的表型相似。Pycr2 的缺失显着改变了小鼠的一般大脑结构,导致轴突病、髓鞘形成不足以及神经元和少突胶质细胞谱系的细胞死亡。此外,Pycr2 的缺失导致 Pycr2 -/- 小鼠神经元中内源性 Pycr1 的丢失。原代神经干细胞(NSC) 的体外分析表明,Pycr2 对于未分化 NSC 的维持或多谱系效力不是必需的,但对于神经元存活和少突胶质细胞成熟至关重要。进一步的分析表明,PYCR2 的缺失会通过上调 SHMT2 的表达来增加小鼠和人类的脑甘氨酸水平(138450)。

▼ 等位基因变异体(6 个选定示例):.

0001 脑白质营养不良、髓鞘形成低下、10
PYCR2、ARG119CYS
Nakayama 等人在 2 名同胞中,由近亲阿曼父母所生,患有低髓鞘性脑白质营养不良 10(HLD10;616420)(2015) 在 PYCR2 基因中鉴定出纯合 c.355C-T 转换(c.355C-T, NM_013328.3),导致 NADH 结合域中的保守残基处的 arg119 到 cys(R119C) 取代。该突变是通过连锁分析和全外显子组测序相结合发现的,并通过桑格测序证实,并与家族中的疾病分离。它根据 dbSNP(版本 134-137)、Exome Variant Server 和 1000 Genomes Project 数据库进行过滤。转染 R119C 突变的患者来源的类淋巴母细胞和 HEK293 细胞显示突变蛋白水平显着降低,该蛋白正确定位于线粒体。与野生型相比,转染该突变的细胞在氧化应激反应中显示出细胞凋亡增加。突变转录本无法挽救斑马鱼基因敲除的小头畸形表型。

.0002 脑白质营养不良,髓鞘形成低下,10
PYCR2,ARG251CYS
Nakayama 等人的 2 名姐妹,由巴勒斯坦近亲父母所生,患有低髓鞘性脑白质营养不良 10(HLD10;616420)(2015) 在 PYCR2 基因中鉴定出纯合 c.751C-T 转换(c.751C-T, NM_013328.3),导致二聚化结构域中的保守残基处的 arg251 至 cys(R251C) 取代。该突变是通过连锁分析和全外显子组测序相结合发现的,并通过桑格测序证实,并与家族中的疾病分离。该突变根据 dbSNP(版本 134-137)、Exome Variant Server 和 1000 Genomes Project 数据库进行筛选。转染 R251C 突变的 HEK293 细胞显示突变蛋白水平小幅下降,该蛋白正确定位于线粒体。免疫共沉淀分析表明,R251C 变体降低了 PYCR2 形成同型二聚体的能力,但并未完全消除。与野生型相比,转染该突变的细胞在氧化应激反应中显示出细胞凋亡增加。突变转录本无法挽救斑马鱼基因敲除的小头畸形表型。

.0003 脑白质营养不良,髓鞘营养不良,10
PYCR2,ARG266TER
来自 5 个不相关的埃及家庭的 6 名儿童患有髓鞘营养不良-10(HLD10;616420),Zaki 等人(2016) 在 PYCR2 基因中鉴定出纯合 c.796G-A 转换(chr1.226,108,909GA, GRCh37),导致二聚化结构域中的 arg266 到 ter(R266X) 取代。这些突变是通过外显子组测序发现并经桑格测序证实的,与该疾病在家族中分离,其中 4 个是近亲结婚。该变体根据 ExAC 数据库和包含 5,000 名个体的内部外显子组数据库进行筛选。对 1 名患者的成纤维细胞进行的蛋白质印迹分析显示,该蛋白不存在,这与功能完全丧失一致。

.0004 脑白质营养不良,髓鞘形成低下,10
PYCR2,ARG199TRP
Zaki 等人在 2 名由近亲埃及父母出生的无亲属关系的儿童中发现,患有低髓鞘性脑白质营养不良 10(HLD10;616420)(2016) 鉴定出 PYCR2 基因中的纯合 c.595G-A 转变,导致二聚化结构域中高度保守的残基处 arg199 至 trp(R199W) 取代。这些突变是通过外显子组测序发现的,并通过桑格测序证实,与家族中的疾病分开。这些突变根据 ExAC 数据库和包含 5,000 名个体的内部外显子组数据库进行筛选。一名患者的 2 位已故的年长同胞患有类似的疾病。体外功能表达研究表明,与对照相比,突变蛋白与野生型蛋白的共沉淀减少,表明突变损害了蛋白多聚化。

.0005 脑白质营养不良,髓鞘形成低下,10
PYCR2,CYS232GLY
Zaki 等人在一名由近亲埃及父母所生、患有低髓鞘性脑白质营养不良 10(HLD10; 616420) 的患者中(2016) 鉴定出 PYCR2 基因中的纯合 c.694A-C 颠换,导致二聚化结构域中高度保守的残基处发生 cys232 至甘氨酸(C232G) 取代。该突变是通过外显子组测序发现并经桑格测序证实的,与家族中的疾病分离。该变体根据 ExAC 数据库和包含 5,000 名个体的内部外显子组数据库进行筛选。该患者有 2 位已故的年长同胞患有类似疾病。体外功能表达研究表明,与对照相比,突变蛋白与野生型蛋白的共沉淀减少,表明突变损害了蛋白多聚化。

.0006 脑白质营养不良,髓鞘营养不良,10
PYCR2,VAL184ALA
2 名同胞,由近亲埃及父母出生,患有髓鞘营养不良-10(HLD10;616420),Zaki 等人(2016) 鉴定了 PYCR2 基因中的纯合 c.773T-C 转变,导致二聚化结构域中高度保守的残基处 val184 至 ala(V184A) 取代。该突变是通过外显子组测序发现的,并通过桑格测序证实,并与家族中的疾病分离。该变体根据 ExAC 数据库和包含 5,000 名个体的内部外显子组数据库进行筛选。没有进行变体的功能研究和患者细胞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