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素性视网膜炎 51; RP51
里亚祖丁等人(2010) 研究了一个分离常染色体隐性色素性视网膜炎(RP) 的巴基斯坦大近亲家庭的 4 名受影响成员和 7 名未受影响成员。 4 名受影响者的医疗记录显示为早发性 RP,诊断年龄为 2 至 4 岁。 眼底照片显示 RP 的典型变化,包括视网膜动脉变细和视网膜中周骨针色素沉积。 视网膜电图(ERG) 证实了这一诊断,显示受影响个体出现典型的 RP 变化,视杆细胞和视锥细胞反应均丧失,但未受影响的同胞或未受影响的母亲则没有。 所有受影响的个体都没有综合症性疾病的证据; 具体来说,没有与 Bardet-Biedl 综合征(BBS8;参见 209900)一致的特征,该综合征也是由 TTC8 突变引起的。 没有人有肾脏问题,他们的体重指数都在正常范围内。 没有多指或中线缺陷的迹象或让人想起 BBS 的面容,也没有发育迟缓、明显的认知障碍或不适当的社交行为的证据。
戈亚尔等人(2016) 研究了一个北印度血统的 4 代近亲家庭,其中 2 个兄弟和他们的堂兄弟患有 RP。 先证者是一名 22 岁男性,从 17 岁起就出现夜盲症和畏光,并在 18 岁时丧失中心视力。他受影响的兄弟在 16 岁时丧失中心视力,而他们的表弟在 2 岁时出现 RP,并在 5 岁时丧失中心视力。所有 3 人的眼底镜检查均显示视网膜血管变薄,视网膜中周有骨针状色素沉着,黄斑变性,视网膜色素上皮(RPE) 变性和视盘蜡样苍白。 视力下降,3人均为高度近视。 先证者患病兄弟的 OCT 显示视杆细胞层和视锥细胞层磨损,RPE 层由于色素积累而过度屈曲,以及黄斑变性; ERG 测试显示视杆细胞和视锥细胞反应消失。 受影响的个体均未表现出任何 BBS 眼外特征,因此被认为代表伴有黄斑变性的非综合征型常染色体隐性 RP。
▼ 测绘
Riazuddin 等人在巴基斯坦的一个大家族中分离出了常染色体隐性遗传色素性视网膜炎(2010) 进行了全基因组扫描,并在标记 D14S256 处获得了 3.12 的 2 点 lod 得分(theta = 0.0)。 重组事件定义了染色体 14q 上 D14S612 和 D14S1050 之间 13.4-cM(5.6-Mb) 的临界间隔,包含 100 多个注释基因。
▼ 分子遗传学
Riazuddin 等人在巴基斯坦的一个大型近亲家庭中将常染色体隐性遗传色素性视网膜炎(RP) 定位到染色体 14q(2010) 对候选基因进行了测序,并鉴定了 TTC8 基因(608132.0005) 中的纯合剪接位点突变,该突变与疾病分离,并且在 384 条巴基斯坦对照染色体或 384 条北欧血统染色体中未发现。
在来自北印度近亲家庭的先证者中,患有 RP 和黄斑变性的染色体 14q 定位,Goyal 等人(2016) 进行了全外显子组测序,并鉴定了 TTC8 基因错义突变的纯合性(Q449H; 608132.0006)。 该突变在家族中随疾病分离,并且在 100 个种族匹配的对照中未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