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蛋白 p53 结合蛋白 2; TP53BP2
- 53BP2
- p53 的细胞凋亡刺激蛋白,2;ASPP2
HGNC 批准的基因符号:TP53BP2
细胞遗传学位置:1q41 基因组坐标(GRCh38):1:223,779,892-223,845,953(来自 NCBI)
▼使用酵母 2 杂交系统进行 克隆和表达,Iwabuchi 等人(1994) 将 TP53BP2 鉴定为 p53(TP53; 191170) 结合蛋白。他们表明,TP53BP2 在体外与野生型结合,但不与突变型 p53 结合。
Naumovski 和 Cleary(1996) 使用酵母 2 杂交系统鉴定与 BCL2(151430) 相互作用的蛋白质,孤立出编码 1,005 个氨基酸蛋白质的 cDNA,他们将其称为 BBP。序列分析确定 BBP 与 TP53BP2 相同。结合分析表明,TP53BP2 的锚蛋白重复序列和 SH3 结构域是与 p53 和 BCL2 相互作用所必需的,并且 TP53BP2 不能同时与这两种蛋白结合。Northern 印迹分析揭示了 4.5-kb 转录物在红细胞系和淋巴细胞系中的表达。在转染的细胞中,Western blot 分析表明 TP53BP2 表达为约 150 和 140 kD 的蛋白质。免疫荧光分析显示点状囊泡模式。共聚焦显微镜表明,BCL2 和 TP53BP2 主要共定位于核周区域,但各自在细胞质的其他结构中表达。然而,Naumovski 和 Cleary(1996) 没有在任何细胞系中检测到 TP53BP2 蛋白。TP53BP2 的表达不会诱导细胞凋亡,但会阻碍细胞周期进展至 G2/M 期之后,正如 p53 所观察到的那样。
萨缪尔斯·莱夫等人(2001) 鉴定了 ASPP1(606455) 和 ASPP2 基因。ASPP2 编码 1,128 个氨基酸的蛋白质,该蛋白质扩展了报道的 TP53BP2 的 1,005 个氨基酸序列。
通过微阵列分析,Jun 等人(2001) 证明了 TP53BP2 基因在人类供体角膜中的表达。
▼ 基因功能
通过免疫印迹分析,Iwabuchi 等人(1998) 表明TP53BP2 或TP53BP1(605230) 的表达增强p53 的反式激活功能并诱导p21(CDKN1A; 116899) 的表达。免疫荧光显微镜表明,无论 p53 表达如何,TP53BP2 仅存在于细胞质中。对分级细胞的蛋白质印迹分析证实,p53 存在于细胞核和细胞质部分中,而 TP53BP2 只存在于细胞质中。
萨缪尔斯·莱夫等人(2001) 确定 ASPP 蛋白与 p53 相互作用(191170),并特异性增强 p53 诱导的细胞凋亡,但不会增强细胞周期停滞。抑制内源性 ASPP 功能可抑制内源性 p53 响应细胞凋亡刺激的细胞凋亡功能。ASPPs 增强体内促凋亡基因启动子上 p53 的 DNA 结合和反式激活功能。两种凋亡功能降低的肿瘤来源的 p53 突变体在与 ASPP 协同诱导凋亡方面存在缺陷。ASPP 的表达在表达野生型 p53 的人类乳腺癌中经常下调,但在表达突变型 p53 的乳腺癌中则不然。萨缪尔斯·莱夫等人(2001)得出结论,ASPPs在体内调节p53的肿瘤抑制功能。
Uhlmann-Schiffler 等人通过 HeLa 细胞的酵母 2 杂交分析(2009) 发现 DDX42(613369) 与 ASPP2 相互作用。删除分析显示DDX42的C末端结构域与ASPP2的中间N末端区域和C末端锚蛋白-SH3区域相互作用。DDX42 在几种人类细胞系中对抗 ASPP2 的促凋亡作用,这种抑制需要两种蛋白质之间的直接相互作用,与 p53 的存在无关,并且似乎涉及 DDX42 将 ASPP2 从细胞核隔离到细胞质。
▼ 测绘
杨等人(1997) 通过荧光原位杂交将 TP53BP2 基因定位到 1q42.1。
▼ 动物模型
Vives 等人(2006) 发现 Aspp2-null 小鼠的出生频率低于预期的孟德尔频率。幸存下来的 Aspp3 缺失幼仔身材矮小,呈圆顶状,所有 Aspp3 缺失幼仔在断奶时均因脑积水和心脏异常而死亡。Aspp2 +/- 小鼠表现正常且具有生育能力,但它们产生了自发性肿瘤。在 p53 +/- 背景下,Aspp2 缺失幼鼠的出生后致死率和 Aspp2 +/- 成年动物的肿瘤易感性增加,Aspp2 和 p53 缺失突变是综合致死性的,表明 ASPP2 和 p53 具有遗传相关性,并且在小鼠发育中具有重要的重叠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