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素特异性蛋白酶 18; USP18
- 泛素特异性蛋白酶,43-KD;UBP43
- 干扰素刺激基因,43-KD;ISG43
HGNC 批准的基因符号:USP18
细胞遗传学位置:22q11.21 基因组坐标(GRCh38):22:18,149,854-18,177,396(来自 NCBI)
▼ 描述
USP18 基因编码 1 型干扰素(IFN) 刺激基因,具有双重功能:它是 1 型 IFN 信号传导的负调节因子,也是一种异肽酶,属于去泛素化蛋白酶家族的成员(Meuwissen 等人总结,2016)。
▼ 克隆与表达
Schwer 等人使用小鼠同系物作为探针(2000)从人单核细胞cDNA文库中克隆了USP18,他们将其称为UBP43,并通过5-prime RACE获得了全长序列。推导的 372 个氨基酸蛋白质的计算分子量约为 43 kD。它包含 6 个在泛素结合蛋白家族成员中保守的结构域,包括 cys 框(具有假定的跨膜螺旋和位于 cys64 的保守假定活性位点半胱氨酸)以及 3 个组块区域。该序列还包含一个酰胺化位点和 2 个 N-糖基化位点。USP18 与小鼠 Usp18 具有 70% 的序列同一性。Northern 印迹分析显示,在几种人类细胞系中存在约 1.9 kb 的单个转录本。RNA点印迹分析显示胎儿脾脏、成人肝脏和胸腺中表达最强,在脑组织、膀胱、子宫、睾丸和阑尾中表达最低。转染的 HeLa 细胞中的荧光显微镜表明 USP18 主要定位于细胞质,细胞核中的丰度较低。
李等人(2000) 通过核糖核酸酶(RNase)-L(RNASEL; 180435) 缺陷型和活性型小鼠胚胎成纤维细胞的差异显示分析,鉴定了小鼠 Usp18,他们将其称为 Isg43。他们通过纤维肉瘤总 RNA 的 RT-PCR 克隆了人类 USP18。
康等人(2001) 通过快速消减杂交(RASH) 和随后用干扰素-β(IFNB; 147640) 诱导分化的人黑色素瘤细胞系的 RACE 克隆了 USP18。对多种人体组织的 Northern 印迹分析显示,在大多数测试组织中都有表达,其中在肝脏、卵巢和甲状腺中表达最高,在脑、胃、脊髓和骨髓中没有表达。
▼ 基因结构
Schwer 等人(2000) 确定 USP18 基因包含 11 个外显子,跨度为 30 kb。李等人。然而,(2000) 确定 USP18 基因包含 10 个外显子,跨度为 15.7 kb。他们在推定的启动子区域发现了一个强的 IFNB 反应元件,并在 3-prime 非翻译区域发现了一个富含 AU 的元件(ARE),用于激活 2-5A 合成酶或 OAS1。
▼
FISH、Schwer 等人绘制的图谱(2000) 将 USP18 基因对应到 DiGeorge 综合征中一致缺失的 2 Mb 区域内的染色体 22q11.2(DGS; 188400)。他们将小鼠 Usp18 基因定位到 6 号染色体上。
▼ 基因功能
Liu et al.(1999)发现Usp18的表达仅限于测试的9种造血细胞系中的2种小鼠单核细胞系,并且表达在细胞因子诱导的单核细胞分化过程中受到调节。过度表达阻断细胞因子诱导的终末单核细胞分化。
Schwer 等人使用泛素化合成肽(2000) 证实了重组 USP18 中的泛素特异性蛋白酶活性。
Li 等人使用野生型和 RNase-L 敲除小鼠成纤维细胞(2000) 确定 2-5A 系统(参见 OAS1, 164350)和 RNase-L 作为 Usp18 mRNA 水平的调节因子。在敲除细胞中缺乏 RNase-L 的情况下,与野生型细胞相比,IFN 处理导致 Usp18 mRNA 增加和 mRNA 半衰期延长。使用缺乏 JAK1(147795) 或 STAT1(600555) 的突变人类细胞,作者确定功能性 JAK/STAT 通路是 IFNA(147660) 在人纤维肉瘤细胞中诱导 USP18 所必需的。
康等人(2001) 发现人黑色素瘤细胞中 USP18 的表达在 IFNB 治疗 2 小时内上调。通过测试几种干扰素诱导分化,他们确定 USP18 是 I 型 IFNA/IFNB 诱导基因,并且诱导不需要蛋白质合成。通过对 JAK/STAT 通路中携带突变的几种细胞系进行分析,他们发现 STAT1 或 JAK1 有缺陷的细胞或缺乏功能性 I 型干扰素受体 IFNAR2 的细胞中不会发生 IFNB 诱导(602376)。
Duex 和 Sorkin(2009) 使用小干扰 RNA 筛选来鉴定调节鳞状细胞癌(SCC) 细胞中 EGFR(131550) 水平的泛素化相关基因,鉴定出 USP18。SCC 或 COS-1 细胞中 USP18 的耗竭会导致 EGFR 蛋白稳态水平急剧下调,但其他受体酪氨酸激酶则不会。相反,USP18 在 COS-1 细胞中的过度表达导致 Egfr 上调。在转染的 COS-1 或 HeLa 细胞中,荧光标记的 USP18 不与 EGFR 共定位,并且在没有 USP18 的情况下,EGFR 降解仅适度增加。然而,在没有 USP18 的情况下,EGFR 翻译显着降低,并且 USP18 对 EGFR 翻译的影响需要 EGFR 转录物的天然 3 和 5 引物末端。
▼ 分子遗传学
Meuwissen 等人在 3 名土耳其近亲父母所生患有伪 TORCH 综合征 2(PTORCH2; 617397) 的患者中(2016) 鉴定了 USP18 基因中的纯合截短突变(Q218X; 607057.0001)。该突变是通过连锁分析、全外显子组测序和毛细管 DNA 测序相结合发现的,与家族中的疾病分离。Knoblauch 等人之前报道过,两名德国同胞患有这种疾病(2003),被发现是 Q218X 突变和 USP18 基因隐秘 3 引物缺失的复合杂合子(607057.0002)。对包含 Q218X 突变的区域进行单倍型分析表明存在创始人效应。两个家族患者的细胞均显示完全不存在 USP18 蛋白。与对照相比,用 α-IFN(IFNA1;147660) 刺激后,患者成纤维细胞显示出 IFN 刺激转录物的诱导增强,并且用野生型 USP18 转导患者细胞在 mRNA 和蛋白质水平上挽救了这些效应。研究结果表明,这种疾病是由对 I 型干扰素的异常反应引起的,而不是干扰素本身表达的增加。因此,患者细胞具有正常的 IFNB(147640) mRNA 和蛋白质水平。结果还表明,USP18介导的IFN反应调节对于中枢神经系统的正常发育至关重要。研究结果表明,这种疾病是由对 I 型干扰素的异常反应引起的,而不是干扰素本身表达的增加。因此,患者细胞具有正常的 IFNB(147640) mRNA 和蛋白质水平。结果还表明,USP18介导的IFN反应调节对于中枢神经系统的正常发育至关重要。研究结果表明,这种疾病是由对 I 型干扰素的异常反应引起的,而不是干扰素本身表达的增加。因此,患者细胞具有正常的 IFNB(147640) mRNA 和蛋白质水平。结果还表明,USP18介导的IFN反应调节对于中枢神经系统的正常发育至关重要。
阿尔希梅等人(2020) 在患有 PTORCH2 的沙特男性婴儿中鉴定出 USP18 基因(607057.0003) 中剪接位点变异的纯合性。与先前报道的两个家族的受影响个体不同,该患者具有稳定的 mRNA(外显子 10 跳跃),功能研究表明突变机制不是 USP18 缺陷,而是缺乏稳定 ISG15(147571) 的能力,从而抑制干扰素信号传导。
▼ 等位基因变异体(3 个选定示例):.
0001 伪炬综合征 2
USP18、GLN218TER
Meuwissen 等人在 3 名同胞中,由近亲土耳其父母(家庭 A)所生,患有伪 TORCH 综合征 2(PTORCH2;617397)(2016) 在 USP18 基因的外显子 7 中发现了纯合 c.652C-T 转换,导致 gln218 到 ter(Q218X) 的取代。该突变是通过连锁分析、全外显子组测序和毛细管 DNA 测序相结合发现的,与家族中的疾病分离。在 dbSNP 或 ExAC 数据库、190 条土耳其对照染色体或完整基因组数据库的 952 个 DNA 样本中都没有发现它。对患者细胞的分析表明,该突变导致无义介导的 mRNA 衰减。Knoblauch 等人之前报道过,对具有相似表型的 2 个德国同胞(B 族)的 USP18 基因进行了桑格测序(2003),鉴定出 1 个等位基因上的杂合 Q218X 突变。对包含 Q218X 突变的区域进行单倍型分析表明这两个家族之间存在共同祖先。对患者细胞的详细分析结果表明,这些同胞中的另一个等位基因在 USP18 的 3 引物末端含有大缺失(隐性 3 引物缺失;607057.0002),表明患者是 USP18 突变的复合杂合子。对两个家族患者的成纤维细胞进行的蛋白质印迹分析显示,USP18 蛋白完全缺失,这与功能丧失效应一致。显示患者是 USP18 突变的复合杂合子。对两个家族患者的成纤维细胞进行的蛋白质印迹分析显示,USP18 蛋白完全缺失,这与功能丧失效应一致。显示患者是 USP18 突变的复合杂合子。对两个家族患者的成纤维细胞进行的蛋白质印迹分析显示,USP18 蛋白完全缺失,这与功能丧失效应一致。
.0002 伪 TORCH 综合征 2
USP18,3-PRIME DEL
用于讨论 USP18 基因中隐秘的 3-prime 缺失,该基因在 2 个患有伪 TORCH 综合征 2 的同胞中以复合杂合状态发现(PTORCH2;617397),作者为 Meuwissen 等人(2016),参见 607057.0001。
.0003 伪火炬综合症 2
USP18、IVS10、GA、+1
在一名患有假 TORCH 综合征 2(PTORCH2; 617397) 的沙特阿拉伯男孩中,他是表亲父母所生,Alsohime 等人(2020) 鉴定了 USP18 外显子 10 末端剪接位点突变的纯合性,导致其跳跃。c.1073+1(c.1073+1G-A) 位置处的 G-to-A 转变在双亲中均以杂合性存在。患者外周血的 RT-PCR 检测到比健康对照样品的分子量更低的产物,与外显子 10 的丢失一致。RACE PCR 显示 2 个转录物,其中一个省略了外显子 10,导致移码,从 3-prime UTR 添加了 9 个氨基酸,占转录物的 92%,另一个插入了部分内含子 9 和外显子 10 末端的提前终止密码子,存在于 8% 的转录物中。没有检测到野生型转录本。功能研究表明,转录本和蛋白质一样稳定,但缺失外显子 10 的 USP18 无法稳定 ISG15(147571),尽管保留了催化活性;根据 STAT1(600555) 和 STAT2(600556) 磷酸化的测量,它也无法抑制 I 型干扰素信号传导(参见 1476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