椭圆形细胞增多症3; EL3
Other entities represented in this entry:
- 包括贫血、围产期溶血、致命或近乎致命
▼ 描述
遗传性椭圆形红细胞增多症-3(EL3) 是一种溶血性疾病,其特征是存在椭圆形红细胞,并在某些病例中导致溶血性贫血(Qualtieri 等人的总结,1997 年)。
有关遗传性椭圆红细胞增多症(HE) 遗传异质性的一般描述和讨论,请参阅 EL1(611804)。
▼ 临床特征
Aksoy 等人(1974) 描述了一名患者的严重溶血性贫血,该患者似乎同时患有椭圆形红细胞增多症(可能遗传自父亲)和球形红细胞增多症(遗传自母亲)。这一发现提出了球形红细胞增多症和椭圆形红细胞增多症的一种形式可能等位性的问题。遗传化合物比双杂合子更有可能显示出效应的总和(McKusick,1973)。现在已知β-血影蛋白基因中的单独突变会导致球形红细胞增多症或椭圆形红细胞增多症,因此遗传复合假说特别合理。
波蒂尔等人(1987) 描述了一名 17 岁的白人男孩,他出现间歇性黄疸和脾脏肿大。他抱怨饭后或运动后出现乏力和腹痛。出生后不久,他就出现了急性溶血症状,需要输血。17 岁时,对干血涂片或戊二醛固定后的红细胞进行检查,结果显示 95% 为椭圆形红细胞增多症。父母和一个兄弟的临床和血液学均正常。
埃伯等人(1988) 描述了一个德国 5 代大家庭,其中 2 名男性成员患有反复溶血危机,需要偶尔输血。脾切除后,两人均表现出持续的代偿性小细胞溶血性贫血。他们的红细胞表现出椭圆形红细胞增多和异形红细胞增多。其他三名成员患有贫血和反复出现黄疸,但其他方面都很好。一名75岁女性,患有相对较轻的溶血性贫血,因胆色素结石接受了胆囊切除术。一名女性成员在出生后不久因严重高胆红素血症需要换血,此后出现明显的溶血性贫血,建议进行脾切除术。另一名新生儿出现早熟、严重溶血性贫血和高胆红素血症,后来死于围产期应激。
神崎等人(1992) 研究了一名 8 个月大的日本女孩,她在 3 个月大时就发现了中度无代偿性溶血。新生儿黄疸已通过48小时光疗成功治愈。近 90% 的红细胞中存在椭圆形红细胞增多症。不存在肝脾肿大和淋巴结肿大。患者的母亲出现与先证者相同的溶血轻微增加和典型的椭圆形红细胞增多症。未检测到其他血液学异常。
贫血、围产期溶血、致命或接近致命
加拉格尔等人(1995) 研究了老挝的一个亲属,其中发生了 4 例妊娠晚期胎儿流产,与严重的库姆斯阴性溶血性贫血和广泛的髓外红细胞生成有关。2 名婴儿的尸检显示明显胎儿水肿。对父母的红细胞和红细胞膜的研究揭示了膜机械稳定性异常以及血影蛋白的结构和功能异常。父母均患有轻度椭圆形红细胞增多症,父亲的血红蛋白 E 性状和 α-地中海贫血性状均为杂合子。1 名婴儿的血涂片显示明显的小红细胞增多症、球形红细胞增多症、多细胞增多症、异形红细胞增多症伴红细胞破碎,以及存在大量有核红细胞。
加拉格尔等人(1997) 描述了一个老挝家庭,其中 2 名同胞出生时患有严重的非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和胎儿水肿。第一个兄弟姐妹在出生第二天就去世了。第二个同胞的新生儿病程以持续溶血为标志,需要反复输注红细胞。两年多以来,他一直依赖输血。他的外周血涂片显示微球细胞和有核红细胞。父母双方的外周血涂片均显示罕见的椭圆形红细胞。对患者红细胞膜的检查显示机械稳定性异常,以及血影蛋白的结构和功能异常。
▼ 分子遗传学
Eber 等人(1988) 在一个德国大家庭的受影响成员中发现了截短的 β 链,该家庭的几名成员不同程度地患有小细胞溶血性贫血。红细胞形态从光滑椭圆红细胞到主要为异形红细胞。异常血影蛋白约占总数的 30%,几乎全部以二聚体形式存在。
奥哈尼安等人(1985)描述了一例伴有椭圆形红细胞增多症的溶血性贫血病例,其中血影蛋白的大部分β亚基被截短。Coetzer 和 Zail(1981) 以及 Dhermy 等人(1982) 在遗传性椭圆形红细胞增多症患者中发现了 β 亚基的变异。
Pothier 等人研究的患者(1987),谢等人(1991) 检测到 β-血影蛋白 cDNA 中第 6231 位后 2 bp 插入的杂合性,导致移码和提前终止(182870.0005)。
Kanzaki 等人在一名患有溶血和椭圆形红细胞增多症的 8 个月大的日本女孩中(1992) 在 SPTB 基因(182870.0006) 中检测到 1 bp 插入。
Qualtieri 等人来自意大利南部卡拉布里亚家族的 3 名成员(1997) 发现单碱基取代的杂合性将 β-血影蛋白密码子 2064 从精氨酸更改为脯氨酸(R2064P; 182870.0012)。
Gallagher 和 Forget(1996) 对在遗传性椭圆红细胞增多症和遗传性焦细胞增多症病例中发现的 15 种报告的 β-血影蛋白突变进行了分类。3 个为剪接突变,3 个为缺失,1 个为插入,其余为错义突变。
贫血、围产期溶血、致命或接近致命
在一个老挝家庭中,由于溶血性贫血和胎儿水肿导致妊娠晚期胎儿丢失,Gallagher 等人(1995) 在 β-血影蛋白 C 端区域检测到了 ser2019 到 pro 的取代(S2019P; 182870.0009),这对于正常血影蛋白自缔合至关重要。父母和幸存的孩子都是突变杂合子,而可获得材料的 3 名死亡婴儿是纯合子。
Gallagher 等人发现,来自老挝非近亲家庭的 2 名出生时患有严重非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和胎儿水肿的同胞中,一名在出生第二天死亡,另一名在 2 岁时存活(1997) 发现 SPTB 基因中的突变存在纯合性,导致参与血影蛋白自缔合的 β-血影蛋白区域中 leu2025 被替换为 arg(L2025R;182870.0011)。每个父母的突变都是杂合的,而同胞则是纯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