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影蛋白,β,非红细胞,2; SPTBN2
- 血影蛋白,β-III
- 谷氨酸转运蛋白 EAAT4 相关蛋白 41;GTRAP41
HGNC 批准的基因符号:SPTBN2
细胞遗传学位置:11q13.2 基因组坐标(GRCh38):11:66,682,495-66,729,360(来自 NCBI)
▼ 描述
血影蛋白是由 2 个 α 亚基(例如 SPTAN1;182810)和 2 个 β 亚基(例如 SPTBN2)组成的异四聚体。短肌节蛋白丝将血影蛋白四聚体连接在一起,形成一个灵活的网络,可稳定细胞接触、通道和沿着膜双层的细胞质面的粘附分子(Clarkson 等人的总结,2010)。
▼ 克隆和表达
为了鉴定与 EAAT4(600637) 蛋白 C 末端相互作用的蛋白,Jackson 等人(2001)使用EAAT4的最后77个氨基酸作为诱饵筛选大鼠脑cDNA文库。他们分离了 2 个孤立的 cDNA 克隆,并将它们命名为 GTRAP41(SPNB3;GenBank AF225960) 和 GTRAP48(605708)。SPNB3 包含 17 个 16 氨基酸血影蛋白重复序列、2 个 α-肌节蛋白结构域和一个 血小板-白细胞C 激酶底物 同源结构域。Northern 印迹分析在脑组织中检测到 8.3 kb SPNB3 mRNA。较长时间的暴露显示肝脏和肾脏中的表达水平较低。SPNB3 主要在小脑中表达,在纹状体、海马和丘脑中具有低水平的免疫反应性。
通过在序列数据库中搜索编码新型 β 血影蛋白的 cDNA,Stankewich 等人(1998) 鉴定了人类 SPTBN2 基因。预测的由 SPTBN2 基因编码的 2,391 个氨基酸蛋白,β-III 血影蛋白,与 β-I 血影蛋白(SPTB; 182870) 和 β-II 血影蛋白(SPTBN1; 182790) 高度同源。β-III 血影蛋白包含保守的肌节蛋白、蛋白 4.1 和锚蛋白结合结构域、膜关联结构域 1 和 2、血影蛋白二聚体自关联位点和普莱克斯特林同源结构域。对不同细胞系裂解物的蛋白质印迹分析表明,尽管计算的分子量为 271,294 Da,但 β-III 血影蛋白以大约 220 kD 的多肽形式迁移。培养细胞的间接免疫荧光研究揭示了 β-III 血影蛋白的高尔基体相关和点状细胞质囊泡样分布,表明 β-III 血影蛋白与细胞内细胞器相关。该分布与多个高尔基体和囊泡标记物的分布重叠,包括甘露糖苷酶 II(例如 154582)、p58(176873)、反式高尔基体网络蛋白 38(603062)和 β-COP(600959);它与内质网标记物 calnexin(114217) 和 Bip(138120) 的分布不同。肝高尔基体膜和其他囊泡区室标记物在体外与 β-III 血影蛋白共沉淀。对 50 个成人和胎儿组织的 mRNA 进行斑点印迹分析表明,SPTBN2 广泛表达,但表达水平不同。它集中在脑中,在肾、肝、睾丸、前列腺、垂体、肾上腺和唾液腺中含量中等。对几种成人和胎儿组织的 Northern 印迹分析检测到了主要的 9。0-kb SPTBN2 转录物在脑、肾、胰腺和肝脏中水平较高,而在肺和胎盘中水平较低。大多数组织中都存在一个较小的 11.3 kb 转录本,在肾脏中还发现了一个额外的 7.6 kb 转录本。斯坦克维奇等人(1998) 得出结论,β-III 血影蛋白构成高尔基体和囊泡膜骨架的主要成分。
▼ 基因功能
通过免疫荧光显微镜,杰克逊等人(2001)发现大鼠EAAT4、SPNB3和GTRAP48均在小脑浦肯野细胞胞体和树突中表达,轴突染色很少。当SPNB3单独表达时,肌节蛋白和SPNB3在细胞膜上紧密结合,但有组织的肌节蛋白丝很少。相反,当 SPNB3 和 GTRAP48 共表达时,SPNB3 与肌节蛋白共定位在类似于肌节蛋白应力纤维的结构中,这是典型的 Rho 依赖性效应。杰克逊等人(2001) 测量了已用一种或两种相互作用蛋白转染的 HEK-rEAAT4 细胞的钠依赖性谷氨酸转运活性。SPNB3和GTRAP48分别使谷氨酸转运增加2倍和4倍,它们的共表达导致谷氨酸摄取进一步增加。动力学分析表明,两种蛋白质都能增加谷氨酸转运活性的 V(max)。两种蛋白均能稳定质膜上的 EAAT4。
克拉克森等人(2014)发现Sptbn2在出生后早期小鼠大脑的浦肯野细胞质膜上表达。Sptbn2 将红系锚蛋白(ANK1; 612641) 招募到质膜上。HEK293T 细胞中的表达研究表明,Sptbn2 和 Ank1 紧密相关,并且 Sptbn2 稳定质膜上的 Ank1 表达。Sptbn2 的缺失导致浦肯野细胞树突树 Ank1 表达的缺失。2 个 SCA5 相关 SPTBN2 突变蛋白(L253P、604985.0003 和 R634W)的表达导致 SPTBN2 和 ANK1 在细胞内积累,同时两种蛋白在质膜上的表达减少。浦肯野细胞的电生理学研究表明,当两种野生型蛋白表达时钠电流增加,而当SCA5突变体表达时钠电流降低。
▼ 测绘
通过辐射混合测绘,Stankewich 等人(1998) 将 SPTBN2 基因定位到染色体 11q13。他们将小鼠 Spnb3 基因(人类 SPTBN2 的直系同源基因)定位在靠近 19 号染色体着丝粒的位置,该区域与人类 11q13 显示同线同源性。
▼ 分子遗传学
常染色体显性脊髓小脑共济失调 5
Ikeda 等人在 11 代美国林肯总统祖父母后裔的受影响成员和另外 2 个患有常染色体显性脊髓小脑共济失调 5(SCA5; 600224) 的无关家庭中(2006) 在 SPTBN2 基因中发现了 3 个不同的杂合突变(604985.0001-604985.0003)。与亚伯拉罕·林肯相关的家族在 SPTBN2 基因的外显子 12 中携带 39 bp 缺失,导致 17 个血影蛋白重复序列中的三分之一内出现框内 13 个氨基酸缺失(604985.0001)。一个法国家族的成员与美国家族具有共同的单倍型,在相同的血影蛋白重复序列中携带一个短的框内缺失,即外显子 14 中的 15 bp 缺失(604985.0002)。除了色氨酸的插入之外,这种删除并没有破坏开放解读码组的其余部分。德国家庭的成员在含有肌节蛋白/ARP1(参见 605143)结合位点的钙调蛋白同源结构域中携带错义突变(L253P;604985.0003)。在细胞培养研究中,Ikeda 等人(2006) 证明携带 39-bp 缺失的突变型 β-III 血影蛋白未能稳定质膜上的 EAAT4。据报道,在浦肯野细胞丢失之前,SCA1 转基因小鼠中 EAAT4 转录水平降低(Lin 等人,2000),这表明 EAAT4 功能的丧失可能是一种常见的下游分子变化。
克拉克森等人(2010) 发现 Spnb3 +/- 小鼠在 2 岁时没有表现出共济失调或小脑变性的迹象,反对单倍体不足作为 SCA5 的疾病机制。
常染色体隐性脊髓小脑共济失调 14
Lise 等人在来自巴基斯坦近亲家庭的 3 名患有常染色体隐性遗传脊髓小脑共济失调 14(SCAR14; 615386) 的患者中(2012) 鉴定了 SPTBN2 基因中的纯合截短突变(C627X; 604985.0004)。受影响的个体存在精神运动发育迟缓、严重的早发性共济失调、眼球运动异常、脑成像显示小脑萎缩和智力障碍。该突变与家庭中的运动和认知障碍有关。未受影响的父母为突变杂合子,表明 SPTBN2 单倍体不足不太可能导致该表型。全基因组测序没有发现任何其他可能导致表型的致病突变。
Elsayed 等人的 3 名埃及近亲家庭成员患有 SCAR14(2014) 鉴定了 SPTBN2 基因中的纯合截短突变(604985.0006)。2 名同胞的未受影响的父母被证实为该突变的杂合子。
Al-Muhaizea 等人为 SCAR14,由沙特近亲父母所生,有 2 个兄弟(2018) 鉴定了 SPTBN2 基因中的纯合错义突变(R414C; 604985.0007)。通过自合性作图和桑格测序鉴定了该突变。该突变与家庭中的疾病分离。
▼ 动物模型
Perkins 等人(2010) 发现 Spnb3 -/- 小鼠而非 Spnb3 +/- 小鼠出现共济失调。Spnb3 -/- 动物表现出宽后肢步态、进行性运动不协调、小脑萎缩和浦肯野细胞损失。与 SCA5 患者类似,年轻的 Spnb3 -/- 小鼠也表现出与野生型小鼠相比 Eaat4 蛋白含量降低。在后续行动中,克拉克森等人(2010) 报道 Spnb3 +/- 动物,即使在 2 岁时,也没有表现出行为缺陷或小脑共济失调的特征,与野生型相比,小脑叶 I 和 II 仅有轻微差异。
克拉克森等人(2010) 发现 Spnb3 +/- 小鼠在 2 岁时没有表现出共济失调或小脑变性的迹象,反对单倍体不足作为 SCA5 的疾病机制。
Lise 等人使用免疫组织化学(2012) 发现 Spnb3 缺失小鼠的整个前额皮质和纹状体的 MAP2(157130) 染色反应不规则,表明树突形态异常。海马体或轴突标记未见异常。对突变小鼠前额叶皮层的进一步检查显示,较对照小鼠的树突变细的速度更快。胼胝体看起来正常。与对照组相比,突变小鼠在认知行为方面表现出缺陷,例如一些物体识别任务。
福尔曼等人(2012) 在一只患有进行性小脑共济失调的 4 周大比格犬中发现了 Sptbn2 基因中的纯合 8 bp 缺失。该突变是通过全基因组 mRNA 测序发现的,并与犬科动物谱系中的疾病分离。小脑的组织病理学显示浦肯野细胞丢失和树突状突起变性,与小脑皮质变性一致。
▼ 等位基因变体(7 个选定示例):
.0001 脊髓小脑共济失调 5
SPTBN2, 39-BP DEL
在患有脊髓小脑共济失调(SCA5; 600224) 的美国 11 代大型亲属中,Ikeda 等人是林肯总统的祖父母的后裔(2006) 发现 SPTBN2 基因的外显子 12 中的 39 bp 缺失导致 17 个血影蛋白重复序列中的三分之一内出现框内 13 个氨基酸缺失(E532_M544del)。这种突变可通过 PCR 检测到,在所有 90 名受影响个体(检查时年龄为 7-80 岁;平均为 45 岁)和 35 名症状前携带者(检查时年龄为 13-67 岁;平均为 34 岁)中均发现。
.0002 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 5
SPTBN2,15-BP DEL,NT1886
在一个法国家庭中,Ikeda 等人(2006) 发现 SCA5(600224) 与 SPTBN2 基因相同血影蛋白重复序列中的短框内删除有关,与美国亚伯拉罕·林肯家族(604985.0001) 中的较大删除有关:外显子 14 中的 15 bp 删除(1886_1900del; L629_R634delinsW)。除了色氨酸的插入之外,这种删除并没有破坏开放解读码组的其余部分。
.0003 脊髓小脑共济失调 5
SPTBN2、LEU253PRO
在一个德国家庭中,Ikeda 等人(2006) 发现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SCA5; 600224) 与 SPTBN2 基因外显子 7 中的 T 到 C 转变(758T-C) 有关,该转变导致包含肌节蛋白/ARP1(参见 605143)结合位点的钙调蛋白同源结构域中亮氨酸到脯氨酸的变化(L253P)。
克拉克森等人(2010)将L253P突变引入大鼠Spnb3中,发现突变蛋白并未靶向转染细胞的质膜,而是保留在高尔基体隔室中。突变体 Spnb3 不与 Arp1(605143) 相互作用,阻止野生型蛋白的正确定位,并导致高尔基体积累 Eaat4(600637),从而阻止其到达质膜。这些数据为突变的显性负效应提供了证据。
.0004 脊髓小脑共济失调,常染色体隐性 14
SPTBN2,CYS627TER
Lise 等人在来自巴基斯坦近亲家庭的 3 名患有常染色体隐性遗传脊髓小脑共济失调 14(SCAR14; 615386) 的患者中(2012) 鉴定了 SPTBN2 基因中的纯合 c.1881C-A 颠换,导致第三个血影蛋白重复序列中的 cys627-to-ter(C627X) 取代。通过靶向捕获已知的共济失调基因,然后进行下一代测序,发现了该突变,并通过桑格测序得到了证实。该突变与家庭中的运动和认知障碍有关。截短的蛋白质将无法与其结合伴侣形成四聚体,但也可能遭受无义介导的整个蛋白质的衰变和损失。未受影响的父母的突变是杂合的,表明单倍体不足不太可能导致该表型。
.0005 脊髓小脑共济失调 5
SPTBN2,ARG480TRP
在一名患有婴儿期发病 SCA5(600224) 的 12 岁女孩中,Jacob 等人(2012) 在 SPTBN2 基因中发现了一个杂合的 c.1438C-T 转换,导致保守的第二个血影蛋白重复序列中的 arg480 替换为 trp(R480W)。目前尚不清楚该突变是否为 SNP。未报道亲本 DNA 分析,也未进行功能研究。
帕罗林·施内肯伯格等人(2015) 在一名患有婴儿期 SCA5 的地中海血统 5 岁女孩的 SPTBN2 基因中发现了新的杂合 R480W 突变。该突变是通过外显子组测序发现的。培养的海马神经元的体外功能表达研究表明,与野生型相比,该突变导致电压门控钠电流降低。该患者最初被诊断为共济失调性脑瘫。
.0006 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常染色体隐性 14
SPTBN2,5-BP DEL,NT2864
在患有 SCAR14(615386) 的埃及近亲家庭的 3 名受影响成员中,Elsayed 等人(2014) 在 SPTBN2 基因的外显子 16 中发现了纯合 5 bp 缺失(c.2864_2868del),导致移码和提前终止(Thr955SerfsTer120)。通过纯合性作图结合外显子组测序发现,未受影响的父母的突变是杂合的。
.0007 脊髓小脑共济失调,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14
SPTBN2,ARG414CYS
2 个兄弟,由沙特近亲出生,患有常染色体隐性遗传脊髓小脑共济失调-14(SCAR14;615386),Al-Muhaizea 等人(2018) 鉴定了 SPTBN2 基因外显子 2 中 c.1572C-T 转变的纯合性,导致第一个血影蛋白重复序列末端的保守残基处发生 arg414 到 cys(R414C) 取代,预计该残基是肌节蛋白样肌节蛋白结合位点。通过自合性作图和桑格测序鉴定出该突变在父母中以杂合状态存在。它不存在于 ExAC 和 gnomAD 数据库或 88 个种族对照样本中。R414C 突变预计会破坏对分子结合很重要的疏水斑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