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CMAN 发育不良
- 骨骺点状伴破骨细胞增生
▼ 临床特征
肖哈特等人(1993) 描述了一个早产(28 周)女性胎儿,患有“新的”致命性骨骼发育不良,其特征是独特的骨骺点画、骨膜隐匿和不寻常的微观形态。 从放射学上看,尾骨和骶椎区域以及骨骺有明显的点状斑点。 长骨显示出宽阔的骨膜覆盖和弯曲。 上脊柱存在矢状裂。 与骨骺和生长板的正常形态相反,骨髓充满了疏松的纤维组织,其中含有大量大的多核破骨细胞,这些破骨细胞与骨内膜表面的 Howship 腔隙相关。 形态学特征与骨吸收升高一致。 肖哈特等人(1993)根据视频游戏提出了伪同名“吃豆人发育不良”,其中小圆形生物积极“吃点”。
威尔科克斯等人(1998) 报道了 2 名同胞胎儿的放射学和形态学发现与 Pacman 发育不良相似。 在常规超声检查显示短肢侏儒症后,男性和女性胎儿分别在 20 周和 16 周时选择性终止妊娠。 放射学外观的特征是骨质破坏、点状、根茎和中段短、颈椎畸形以及骨盆短而宽。 干骺端致密,但骨干皮质较薄,长骨模型欠佳,并且小梁模式有缺陷,表明骨髓替代。 软骨结构的特征是骨小梁形成不足、纤维骨髓和干骺端骨内膜表面衬有大量大的多核破骨细胞。
米勒等人(2003) 报道了一名男性胎儿因疑似骨骼发育不良而在 24 周时选择性终止。 死后X光检查显示与最初的Pacman发育不良病例“几乎相同”的特征(Shohat等人,1993年),包括长骨缩短,股骨轻度至中度弯曲,骨骺、跗骨和脊柱点明显,椎骨裂开和扁椎,指骨缩短,骨质减少,骨膜覆盖长骨,干骺端透明带。 索尔等人(2005) 描述了 Miller 等人报道的胎儿的女性同胞(2003)。 她的临床病程以及生化、细胞学和放射学特征均符合 II 型粘脂沉积症(ML II; 252500) 的诊断。 索尔等人(2005) 认为所谓的 Pacman 发育不良可能代表 ML II 的产前表现。
威尔科克斯等人(2005) 指出 Pacman 发育不良与 ML II 不同,并指出 Wilcox 等人报道的同胞之一的培养成纤维细胞的酶分析(1998) 显示正常活动,因此排除 ML II。 威尔科克斯等人(2005) 评论说放射学和形态学标准不能用于区分这些疾病; 为了做出明确的诊断,必须检查病理材料的溶酶体储存情况或必须进行酶测定。
▼ 遗传
威尔科克斯等人(2005) 认为 Pacman 发育不良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疾病。
▼ 命名法
Feingold(2006) 和 Saul 等人(2006) 讨论了对这种综合征的更合适和更精确的术语的需要,也许基于该疾病的组织学或生物化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