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坏死因子配体超家族,成员 8; TNFSF8

  • CD30配体; CD30L; CD30LG
  • CD153

HGNC 批准的基因符号:TNFSF8

细胞遗传学位置:9q32-q33.1 基因组坐标(GRCh38):9:114,893,342-114,930,673(来自 NCBI)

▼ 克隆与表达

CD30(TNFRSF8;153243)是肿瘤坏死因子(TNF;参见 TNF-α 191160)受体超家族的成员,是一种表面抗原,用作霍奇金淋巴瘤和相关血液恶性肿瘤的临床标志物。 Smith等人通过使用含有CD30胞外结构域的嵌合蛋白作为探针进行表达克隆筛选(1993) 鉴定出表达 CD30 配体的鼠细胞。 他们分离出相应的小鼠 cDNA,并用它从外周血 T 细胞(PBT) 文库中回收同源的人类 cDNA。 预测的 234 个氨基酸的人 CD30L(CD30 配体)蛋白与小鼠 Cd30l 具有 72% 的一致性。 CD30L具有II型膜蛋白的特征,没有明显的信号肽和跨膜结构域,随后是C端胞外结构域。 CD30L 的 C 端受体结合区与 TNF 家族的其他成员具有序列相似性,包括 TNF-α、TNF-β(153440) 和 CD40LG(300386)。 尽管其预测分子量为 26 kD,但通过 SDS-PAGE 检测,在哺乳动物细胞中表达的重组 CD30L 以 40 kD 迁移。 史密斯等人(1993)将这种差异归因于体内细胞外结构域的广泛糖基化。 Northern 印迹分析表明 CD30L 表达仅限于特异性诱导的 T 细胞和单核细胞/巨噬细胞。

▼ 基因功能

史密斯等人(1993) 发现重组人 CD30L 增强了 CD3(186790) 激活的 T 细胞的增殖,但在几种 CD30 阳性淋巴瘤衍生细胞系中诱导了差异反应,包括细胞死亡。

切鲁蒂等人(2000) 指出 CD153 在 B 细胞表面表达,并发现这种表达在 CD154(CD40LG)、IL4(147780) 和 B 细胞受体结合时上调。 在这些细胞中,T 细胞 CD30 与 CD153 的结合抑制了免疫球蛋白类别转换识别以及 IgG、IgA 和 IgE 的产生,表明这种“反向信号传导”调节 B 细胞依赖 CD154 的转换,进入产生 IgG、IgA 和 IgE 的池。

几种慢性炎症性皮肤病与肥大细胞数量增加和 CD30 表达增加有关。 费舍尔等人(2006) 发现体外用 CD30 激活肥大细胞会导致趋化因子 IL8(146930)、CCL3(182283) 和 CCL4(182284) 以 MAP 激酶依赖性方式进行脱颗粒依赖性分泌。 肥大细胞是牛皮癣和特应性皮炎患者皮损皮肤中主要的 CD30L 阳性细胞,并且在这些情况下皮损皮肤中 CD30 和 CD30L 均上调。 在银屑病和特应性皮炎皮损皮肤中,IL8 阳性肥大细胞的数量也上调,并且用 CD30 处理健康皮肤器官培养物会导致 IL8 表达。 费舍尔等人(2006) 得出结论,CD30 肥大细胞激活代表了一种孤立于 IgE 的激活途径,对于理解与肥大细胞相关的皮肤炎症非常重要。

▼ 基因结构

Croager 和 Abraham(1997) 确定 CD30L 基因包含 4 个外显子,跨度超过 17.1 kb。

▼ 测绘

通过对种间回交的分析,史密斯等人(1993) 将 Cd30l 基因定位到小鼠 4 号染色体的近端区域。他们使用荧光原位杂交将人类 CD30L 基因定位到 9q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