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松弛症,常染色体隐性遗传,IID 型; ARCL2D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皮肤松弛症 IID 型(ARCL2D) 的特征是全身皮肤皱纹、皮下脂肪稀疏和畸形的早衰面部特征。 大多数患者还表现出严重的肌张力减退以及心血管和神经系统受累(Van Damme 等人,2017 年总结)。

有关常染色体隐性皮肤松弛症的一般表型描述和遗传异质性的讨论,请参阅 ARCL1A(219100)。

▼ 临床特征

范·阿斯贝克等人(2014) 报道了一名德国男孩患有一种明显新颖的皮肤松弛症,伴有脂肪分布异常、心肌病和白内障。 他出生时患有肌张力低下、全身皮肤松弛、生殖器区域和臀部脂肪分布异常以及畸形特征,包括前额后缩、三角脸、耳朵突出、眶上皮肤松弛、小睑裂、双侧白内障、斜视和下颌后缩。 在生命的第一年,他出现了生长迟缓,生长曲线从出生时的97百分位下降到3岁时的25百分位; 14岁时,他表现出马方样习性。 8个月大时,他被诊断出患有心肌病; 4岁时超声心动图显示室间隔轻度肥厚,射血分数正常,心电图显示QT间期长,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 小头畸形在 1 岁时变得明显,脑部 MRI 显示脑室扩大,白质受累,脑室周围顶枕神经胶质增生。 他有严重的语言发育迟缓和运动发育迟缓,直到5岁时才能够孤立行走。 皮肤下垂得到改善,到 8 个月大时,颈部和腋窝区域最为明显。 作者指出,该患者表现出与 ARCL2A(219200) 重叠的临床特征,包括脂肪分布异常、全身皮肤松弛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改善、囟门晚闭、小头畸形、发育迟缓,以及最初异常的 ApoC-III(APOC3; 107720) 糖基化模式,该模式在 6 岁时恢复正常。

范·达姆等人(2017) 研究了 3 名无关的皮肤松弛患者,其中包括一名德国男孩,最初由 Van Asbeck 等人描述(2014)。 所有受影响的个体都表现出普遍的皮肤皱纹和稀疏的皮下脂肪,并具有畸形的早衰面部特征,包括“面具般”的三角形脸、短额头、距离过远、眼睑内翻、耳朵位置低、耳轮错误折叠、喙鼻、宽鼻基和窄鼻孔以及短尖下巴。 一名巴基斯坦男婴的其他特征包括严重的双侧马蹄内翻足、髋关节脱位、所有关节的屈曲挛缩和弯曲指; 他还患有小阴茎、隐睾症和右侧腹股沟疝气。 超声心动图显示有一个小的房间隔缺损伴主动脉弓迂曲,他的新生儿病程并发进行性心力衰竭、肺炎和败血症。 患者经过长时间的强化治疗后死亡。 第三名患者是一名土耳其男婴,患有皮肤松弛,并患有室间隔缺损。 所有 3 名患者均表现出神经系统特征,包括德国男孩的严重言语迟缓以及 14 岁时的全身强直阵挛发作; 巴基斯坦婴儿全身性复杂部分性癫痫发作,MRI提示多小脑回伴胼胝体薄; 以及土耳其婴儿透明隔腔的解剖变异。 在所有受影响的个体中,完整转铁蛋白的质谱分析显示糖基化异常,转铁蛋白糖型的丰度持续增加,对应于 1 个唾液酸的损失。

▼ 分子遗传学

在 3 名患有皮肤松弛的先证者中,其中包括一名 15 岁的德国男孩,最初由 Van Asbeck 等人描述(2014),范达姆等人(2017) 进行了全外显子组测序,并鉴定了 ATP6V1A 基因中的纯合错义突变:德国男孩是 R338C 替换纯合子(607027.0001),巴基斯坦和土耳其男性婴儿都是 G72D 替换纯合子(607027.0002)。 这些突变在每个家族中随疾病而分离,并且在内部外显子组队列或 ExAC 数据库中均未发现。 培养的成纤维细胞中的复合体分析显示,组装的 V1 结构域和完整的膜结合 V1V0 复合体的丰度显着降低,并且突变也显示出影响蛋白质糖基化。 范·达姆等人(2017) 提议将这种形式的皮肤松弛纳入当前的先天性糖基化障碍(CDG) 分类中,作为“ATP6V1A 相关 CDG”。

排除研究

Van Asbeck 等人对一名患有皮肤松弛的 13 岁德国男孩进行了研究(2014) 分析了 12 个皮肤松弛和早衰相关基因,没有发现任何致病突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