髓过氧化物酶缺乏症

髓过氧化物酶缺乏症(MPOD)是由17q23号染色体上的髓过氧化物酶基因(MPO; 606989)的纯合或复合杂合突变引起的。

▼ 临床特征
------
Lehrer和Cline(1969)发现散播性念珠菌病患者的嗜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中没有溶酶体酶髓过氧化物酶的可检测活性。其他与颗粒相关的酶是正常的。先证者姐妹之一的白细胞也没有显示MPO活性。先证者的四个儿子中的白细胞显示出约三分之一的正常水平。先证者及其亲属没有经历过频繁或不寻常的细菌感染。髓过氧化物酶缺乏症患者念珠菌病的发病率可能增加,患病者白细胞体外抵抗念珠菌的能力可能降低。

Salmon等(1970)在免疫学上证明纯合子中不存在MPO蛋白,或至少不存在交叉反应物质。嗜酸性粒细胞过氧化物酶(EPX;131399)在化学上不同于MPO,是正常的。北原等(1981)发现杂合子部分缺乏。其中只有2例具有严重感染(复发性链球菌性蜂窝织炎和无菌性脑膜炎)。

▼ 遗传
------
家庭中的可变表达使得难以解释该疾病的遗传学(Cech等,1979)。在Cramer等人报告的17例中(1982年),在7例病例中证实了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并且由于家族中有2或3名缺陷者,至少有8例被认为可能。

嗜酸性粒细胞过氧化物酶有助于血液白细胞的过氧化物酶活性。由于EPX在MPO缺陷型受试者中表达正常,因此嗜酸性粒细胞污染可显着促进MPO缺陷型受试者家族成员白细胞中的过氧化物酶活性,从而破坏对遗传模式的正确解释。为了避免这个潜在的问题,Nauseef等人(1998)使用细胞化学,免疫化学和遗传技术来评估来自5个无关亲戚的16个人中MPO缺乏的遗传模式。每个亲属都有一个由R569W错义突变引起的MPO缺乏的索引病例(606989.0001)。分析表明,MPO缺乏症并非遗传为简单的常染色体隐性性状。关于R569W突变,大多数受试者是复合杂合子,并表现出一系列的表型。数据证明了化合物杂合性对诸如MPO的多聚蛋白的表达和功能的广泛表型影响。

▼ 临床管理
------
在这种情况下,有缺陷的细胞免疫可以通过输血来自健康兄弟的HLA相同的白细胞恢复到正常状态(Valdimarsson等,1972)。17个月后,免疫反应保持正常。功能上合格的移植细胞的持久性被认为是可能的机制。

▼ 人口遗传学
------
尽管以前认为是罕见的,但Parry等人发现MPO缺乏(1981),使用自动流式细胞仪,频率为千分之一。

Cramer等(1982年)发现了17例明显的原发性MPO缺乏症的报道,并报道了意大利东北部的弗留利-威尼斯朱利亚地区的发病率很高。筛选方法确定了45名可疑受试者。

Nauseef(1988)回顾了关于在显然健康的人群中髓过氧化物酶缺乏症发生频率的研究,指出该信息是自动进行差异计数技术的意外收获。在美国,患病率约为2,000分之一。

▼ 发病机理
------
通过免疫放射自显影和其他方法,Nauseef等(1983年)发现,部分MPO缺乏症的特征是存在电泳和免疫学上正常的MPO,其含量约为正常受试者PMN中的一半。完全缺乏MPO的PMN缺乏MPO肽;在所研究的5个无关学科中未发现CRM。纯化的MPO由2个60,000和12,000 Da的肽亚基组成。Nauseef等(1983)的结论是,由于缺乏与不止一种肽有关,因此遗传缺陷可能涉及(a)合成单一前体肽失败;(b)2种孤立肽合成的调控有缺陷;(c)合成后加工或包装成嗜蓝颗粒的畸变。

Stendahl等(1984)指出,缺乏髓过氧化物酶的患者通常不表现出对感染的易感性增加或炎症反应改变。在患有全身性脓疱型银屑病和MPO完全缺乏的患者中,他们发现MPO缺乏的中性粒细胞在体外刺激下表现出增强的吞噬作用和超氧化物的产生。他们认为,除了作为有效的抗菌系统外,MPO-H2O2-卤化物系统的氧化活性可能会调节炎症反应,否则可能引发炎症反应和组织损伤。

▼ 分子遗传学
------
Nauseef(1989)使用cDNA探针对MPO进行了3个完全和2个部分MPO缺陷的研究,没有发现MPO基因发生重大缺失或重排的证据。1名患者的髓样前体含有正常量的mRNA,其大小与正常人MPO的大小相同。在MPO缺陷的受试者中发现了两种不同的核酸内切酶消化模式,这些受试者在生化和表型上均相同。

在7例髓过氧化物酶缺乏症患者中,有6例是Nauseef等(1994)确定了髓过氧化物酶基因中的一个arg569-trp突变(606989.0001)。在1例患者的纯合性中发现了该突变,在其他患者中发现了杂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