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辅激活剂相关蛋白 1; PPRC1
- PGC1相关辅激活剂; PRC
- KIAA0595
HGNC 批准的基因符号:PPRC1
细胞遗传学位置:10q24.32 基因组坐标(GRCh38):10:102,120,633-102,150,332(来自 NCBI)
▼ 说明
PPRC1 是一种共激活剂,通过 NRF1(600879) 响应增殖信号发挥作用(Andersson 和 Scarpulla, 2001)。
▼ 克隆与表达
Nagase 等人通过在 cDNA 文库中搜索可能编码大脑中大蛋白质的序列(1998) 鉴定了 PPRC1 的部分 cDNA,他们将其命名为 KIAA0595,编码预计的 1,520 个氨基酸。 RT-PCR 分析揭示了普遍存在的表达。
通过在数据库中搜索与 PGC1(PPARGC1A;604517) 相似的序列,然后进行全长克隆,Andersson 和 Scarpulla(2001) 鉴定出了 PRC,一种 1,664 个残基的蛋白质。 PRC 和 PGC1 均包含 N 端 LXXLL 共激活子序列、中央富含脯氨酸的区域以及 C 端 RS 结构域和 RNA 识别基序。 共焦显微镜证明了核定位。 Northern 印迹分析显示所有组织中都有 5-kb 和 6-kb 转录本的表达,其中较小的转录本的表达较高,尤其是在骨骼肌和心脏中。 与 PGC1 不同,PRC 仅受到适度的冷调节,并且在棕色脂肪中的表达只是短暂的。 免疫印迹分析显示 150 kD 蛋白质的表达。 RNase 保护分析表明 PRC 受细胞周期调节,并在 G0-G1 转变早期被诱导。 Andersson 和 Scarpulla(2001) 表明,与 PGC1 一样,PRC 是通过 NRF1 的转录共激活因子,并且 PRC 激活结构域直接与 NRF1 DNA 结合结构域相互作用。 定点诱变证明 PRC 可以在天然启动子的背景下通过 NRF1 共激活。 Andersson 和 Scarpulla(2001) 得出结论,PRC 是 PGC1 的功能亲戚,通过 NRF1 和可能的其他激活剂发挥作用。
▼ 基因功能
Chengye 等人通过将脐静脉内皮细胞暴露于脂多糖(LPS) 中(2013) 观察到 PRC 表达下调。 PRC 的过表达通过 NFKB(参见 164011)抑制内皮细胞粘附分子(例如 VCAM1(192225) 和 SELE(131210))的表达,并减弱单核细胞系与内皮细胞表面的粘附。
▼ 基因结构
Andersson 和 Scarpulla(2001) 确定 PPRC1 基因包含 14 个外显子,跨度为 25 kb。
▼ 发病机制
Savagner 等人通过量化 PRC、NRF1 和 TFAM(600438) 的转录本(2003) 观察到与正常甲状腺组织相比,甲状腺嗜酸细胞瘤中所有 3 个基因均过度表达,同时细胞色素氧化酶活性和线粒体 DNA 含量增加,如通过 ND5(MTND5; 516005) 表达估计的。 D 环中似乎没有 mtDNA 变异参与其中。 萨瓦格纳等人(2003) 得出结论,PRC 通路的过度表达是甲状腺嗜酸细胞瘤中线粒体增殖的原因。
▼ 测绘
通过对人类/啮齿动物体细胞杂交组的分析,Nagase 等人(1998) 将 KIAA0595 基因(PPRC1) 定位到 10 号染色体。
Andersson 和 Scarpulla(2001) 将 PPRC1 基因定位到染色体 10q24.2-q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