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立性巨口

  • 侧裂,孤立
  • 连合裂,孤立
  • 横向裂隙,隔离

细胞遗传学定位:1p34-p32 基因组坐标(GRCh38):1:43,700,000-60,800,000

巨大口是一种先天性缺陷,是由于第一鳃弓的上颌骨和下颌骨部分未能正常结合而引起的持续性侧面裂。 巨口症是一种罕见的异常现象,估计发病率为 150,000 至 300,000 名新生儿中就有 1 人,并且最常与其他异常相关。 单侧巨口比双侧巨口更常见(Hawkins 等人的总结,1973)。

▼ 临床特征

霍金斯等人(1973)报道了一名患有孤立性双侧巨口的 9 个月大的女孩,她在 5 个月大时接受了成功的修复。 孕早期无用药史、疾病史、营养缺乏史,无先天异常家族史。

格莱扎尔等人(2007)回顾了过去 50 年报告的 90 起先天性巨口病例。 70 例(80%) 病例出现单侧巨口,其中 62 例(89%) 伴有其他面部畸形,如耳朵异常、耳前赘肉和下颌发育不良。 对 20 例报告的双侧巨口病例进行分析,其中 14 例之前已发表(例如,参见 McCarthy 和 West,1977 年和 200110),结果显示 12 例(60%)是孤立的,4 例(20%)与双侧小口症相关。 仅 3 例出现耳部畸形和耳前皮赘。 格莱扎尔等人(2007) 得出结论,双侧巨口代表了与单侧巨口不同的实体,并提供了手术修复技术的详细信息。

▼ 测绘

范等人(2009) 在一个分离常染色体显性巨口症的大型 4 代汉族家族中进行了连锁分析,并在标记 D1S2797 处获得了 4.18(theta = 0.0) 的最大 lod 得分。 单倍型分析确定了染色体 1p34-p32 上标记 D1S193 和 D1S2652 之间的间隔。

▼ 分子遗传学

Fan 等人在一个 4 代汉族大家族的 6 名受影响成员和 2 名未受影响成员中分离出常染色体显性巨口,对应到染色体 1p34-p32(2009) 鉴定了 PTCH2 基因(603673) 外显子 11 中 1423G-A 转变的杂合性,导致第四个跨膜结构域中 val471 到 ile(V471I) 的取代。 在 520 个不相关的对照中未发现该突变。 小鼠间充质干细胞的功能研究表明,野生型而非突变型 PTCH2 抑制 SMO 诱导的荧光素酶活性,野生型 PTCH2 的过表达显着抑制细胞增殖,但 V471I 突变型的过表达似乎对细胞生长速率没有重大影响。 范等人(2009) 认为 PTCH2 V471I 突变可能与巨口症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