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NTOSURIA; PNTSU

  • L-木酮尿症
  • 木糖醇脱氢酶缺乏症
  • L-木酮糖还原酶缺乏症

▼ 描述

原发性戊糖尿是一种先天性代谢缺陷,每天有 1 至 4 克戊糖 L-木酮糖通过尿液排出。这是一种良性病症,主要发生在德系犹太血统的个体中(Hiatt 总结,2001 年)。

▼生化特征

Levene和La Forge(1914)表明,戊糖尿中排出的戊糖是L-木酮糖。

Wang 和 Van Eys(1970) 通过直接应用于红细胞的生化方法证明,五尿症的基本故障与 NADP 连接的木糖醇脱氢酶有关,这种酶催化 L-木酮糖转化为木糖醇。尽管代谢阻滞所在的葡萄糖醛酸途径在 20 世纪 50 年代已被阐明(Touster,1959)并且代谢阻滞的位点变得明显,但要真正证明负责的酶缺乏,需要在正常红细胞中发现 L-木酮糖还原酶活性。在这种良性状况下,对具有最高酶活性的肝脏和肾脏进行活检是不合理的。

Lane(1985) 发现人体组织中产生两种不同的 L-木酮糖还原酶。戊糖尿症中缺少主要同工酶,而可能由单独基因编码的次要同工酶则被保留。主要同工酶存在于细胞质和线粒体中,而次要同工酶仅限于细胞质(Lane 和 Jenkins,1985)。

杂合子可以通过在葡萄糖醛酸内酯负荷试验中表现出中等水平的木糖醇脱氢酶红细胞活性或增加的尿液或血清L-木酮糖或两者来识别(Hiatt,2001)。

▼ 遗传

五尿症的遗传模式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Pierce et al., 2011)。

Politzer 和 Fleischmann(1962) 认为 1 个黎巴嫩家庭的五尿症为显性遗传。Lane 和 Jenkins(1985) 重新研究了该家族,使用改进的红细胞酶测定法来鉴定杂合子,并得出结论,通常的隐性性状的假显性实际上是这种情况。他们讨论了黎巴嫩人和阿什肯纳兹人基因可能具有相同突变的可能性,即源自过去的单一突变。经计算,阿什肯纳兹人中戊糖尿等位基因频率的最小估计值为 0.0127。

▼ 分子遗传学

在 9 名患有五尿症的德系犹太血统先证者中,Pierce 等人(2011) 鉴定了 DCXR 基因中的纯合或复合杂合功能丧失突变(608347.0001 和 608347.0002)。患者细胞完全缺乏 DCXR 蛋白。在 1,067 名德系犹太人后裔中,这 2 个等位基因的等位基因频率合计为 0.0173,导致该人群中 3,300 人中就有 1 人患有五尿症。这些家族最初由玛格丽特·拉斯克(Margaret Lasker) 在 20 世纪中叶进行了研究。

▼ 群体遗传学

尿尿症几乎只发生在德系犹太血统的个体中。美国犹太人的这一频率估计为 2,000 至 2,500 分之一(Hiatt,2001)。

Khachadurian(1962) 以及 Politzer 和 Fleischmann(1962) 描述了黎巴嫩家庭的五尿症。

Soyama 和 Furukawa(1985) 描述了日本的一例五尿症病例。

▼ 历史

尿尿症是 Garrod(1908) 在他的著名演讲中讨论的最早的四种先天性新陈代谢错误之一。在 20 世纪早期和中期,五尿症经常与糖尿病混淆。有些人胰岛素治疗不当,导致低血糖反应(Pierce 等人总结,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