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性肌无力综合症,13; CMS13
- 先天性肌无力综合征,伴有管状聚集体 2; CMSTA2
先天性肌无力综合征 13 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神经肌肉疾病,其特征是在第一个十年内出现近端肌肉无力。 肌电图通常显示对重复神经刺激的递减反应。 受影响的个体对乙酰胆碱酯酶(AChE) 抑制剂表现出良好的反应(Belaya 等人,2012 年总结)。
有关 CMS 遗传异质性的讨论,请参阅 CMS1A(601462)。
▼ 临床特征
贝拉亚等人(2012) 报告了来自 4 个欧洲血统家庭的 5 名患有肢带先天性肌无力综合征的患者,肌肉活检显示管状聚集。 发病年龄为0.5至7岁。 出现的症状包括行走困难和频繁跌倒,但年轻患者表现出肌张力低下和头部控制能力差。 尽管一些远端肌肉群也受到影响,但主要受影响的是近端肢体肌肉。 面部、眼部和延髓肌肉受累很少,只有 1 名患者有轻度上睑下垂。 两人出现脊柱侧弯。 电生理学研究表明神经肌肉接头存在紊乱,包括 3 Hz 重复神经刺激的减少以及单纤维肌电图的抖动和阻塞。 所有患者均受益于抗胆碱酯酶药物,其中 2 名患者对 3,4-二氨基吡啶有反应,该药物增加了神经末梢乙酰胆碱的释放。 Slater 等人之前曾报道过其中一名患者(2006)。 肌肉活检显示神经肌肉接头的结构和功能异常,包括乙酰胆碱受体结合位点减少和突触后折叠减少,与终板 AChR 丢失一致。 Belaya 等人报告的所有患者(2012)在肌肉活检中发现管状聚集体,其特征是长膜管内充满了不同的错误折叠和聚集的膜蛋白。
▼ 遗传
Belaya 等人报告的先天性肌无力综合征 13 在家庭中的遗传模式(2012) 与常染色体隐性遗传一致。
▼ 分子遗传学
Belaya 等人对来自 4 个先天性肌无力综合征家庭的 5 名患者进行了研究,13(2012) 鉴定了 DPAGT1 基因中的 7 种不同突变(参见,例如 191350.0002-191350.0006)。 所有突变均处于复合杂合状态。 前 4 个突变是通过 2 名无关患者的外显子组测序鉴定的,并通过桑格测序证实。 在那些有可用材料的家庭中,突变与疾病分离。 体外研究表明,DPAGT1 是 AChR 亚基有效糖基化以及 AChR 受体有效输出至细胞表面所必需的。 研究结果证明了 N 连接蛋白糖基化对于神经肌肉接头正常功能的重要性,并表明 DPAGT1 突变的主要致病机制是终板区域 AChR 水平降低。 2 名患者的实验室研究显示转铁蛋白糖基化异常,与 DPAGT1 功能缺陷一致。 贝拉亚等人(2012)假设某些蛋白质的糖基化缺陷可能导致肌浆网错误折叠和聚集,从而导致肌肉组织内形成管状聚集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