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素性干皮病,补充组 D; XPD

  • XP,D 组;XPDC
  • 色素干皮病 IV
  • XP4 色素干皮病 VIII,以前;XP8
  • XP,H 组,以前;XPH

▼ 描述

着色性干皮病是一种罕见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疾病,其特征是急性光敏感性和身体暴露在阳光下的部位容易患皮肤癌。XP 的主要缺陷涉及核苷酸切除修复(NER)(Flejter 等人总结,1992)。

▼ 临床特征

在一名 31 岁 XP 患者中,通过细胞融合互补方法分类为补充组 D,Ichihashi 等人(1988) 描述了轻微的皮肤损伤,尽管存在特征性 D 组 DNA 修复缺陷水平,但没有明显的神经系统异常。

Johnson 和 Squires(1992) 指出,已知有超过 30 名无关的 XPD 患者,其中不到一半表现出中枢神经系统的严重异常,这曾被认为是 XPD 的标志。

Nuzzo 等人提出毛发硫营养不良(参见 TTD1, 601675)和 ​​XPD 之间的联系(1986) 基于 3 个意大利家庭,其中 4 人患有这两种疾病。对姓氏和家谱的研究表明,这三位同胞可能有一对共同的祖先。

▼ 生化特征

Stefanini 等人(1986) 报道了异核体产生过程中 DNA 修复缺陷的研究。

阿兰德等人(1989) 克隆并表征了仓鼠 DNA 修复基因,该基因能够增强 2 个 XPD 细胞系对紫外线(UV) 照射的抵抗力,但不能增强 XPA(611153) 细胞系的抵抗力。他们发现与 2 个人类切除修复基因 ERCC1(126380) 和 ERCC2 没有明显的相似之处,这两个基因可以纠正修复缺陷的仓鼠细胞,但对 XP 细胞没有影响。弗莱特等人。然而,(1992) 后来发现 ERCC2 确实纠正了 XPD 细胞的缺陷。在正常人类基因组 DNA 和 mRNA 中鉴定出了仓鼠基因的同源物。XPD 或 XPA 细胞中的转录模式没有改变。

▼ 分子遗传学

Seetharam 等人(1987) 使用穿梭载体质粒来评估来自 XPD 患者的细胞将引入紫外线损伤的复制 DNA 中的突变类型。与正常细胞中复制的经紫外线处理的质粒相比,存活质粒较少,突变质粒频率较高,标记基因(编码酪氨酸抑制转移RNA)有2个或以上突变的质粒较少,并且出现了新的诱变热点。单碱基突变的主要类型是G:C到A:T。来自着色性干皮病互补 A 组患者的细胞也报告了类似的结果(XPA;278700)。

Frederick 等人在 D 组色素性干皮病患者的细胞系中(1994) 鉴定了 ERCC2 基因的突变(126340.0001-126340.0002)。

Kobayashi 等人在一位患有 D 组色素性干皮病的日本患者中(1997) 鉴定了 ERCC2 基因突变的复合杂合性(126340.0004-126340.0005)。

布劳顿等人(2001) 确定了 2 名患者同时具有 XP 和 TTD 的某些特征。一名对阳光敏感且精神和身体发育迟缓的 3 岁女孩是 ERCC2 基因(126340.0011-126340.0012) 突变的复合杂合子。来自该患者的培养细胞显示出几乎检测不到的核苷酸切除修复水平。另一名患者是一名 28 岁女性,患有日光敏感性、色素沉着变化和 XP 典型皮肤癌,她有先前在 TTD 患者中发现的 arg112 到 his 突变(R112H;126340.0006),以及另一个等位基因中的 leu485 到 pro 突变(L485P;126340.0013)。第二名患者的紫外线损伤修复水平明显高于其他具有相同突变的患者。在这两名患者中,偏光显微镜显示头发呈虎尾状,

▼ 历史

莫谢尔等人(1983) 根据一名同时患有色素性干皮病和科凯恩综合征的患者,定义了互补组 H 色素性干皮病。约翰逊等人(1989) 发现 XPD 细胞与 A、B、C、E、F、G 和 I 组细胞之间的杂交表现出交叉校正。然而,当使用 XPH 细胞创建杂交体时,没有观察到任何校正;因此,XPD 和 XPH 可能是等位基因。尽管如此,Robbins(1989) 为 XPH 的孤立性进行了辩护,引用了 Fujiwara 实验室的研究,表明在 H 组菌株和测试的 3 个 D 组菌株之间发现的异核体中的计划外 DNA 合成(UDS) 完全恢复。约翰逊(1989)继续为他的阴性结果辩护。后来Robbins(1991)得出结论,所谓的H组确实是D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