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聋,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11; DFNA11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耳聋-11 是一种非综合征形式的进行性神经感觉性听力损失,伴有舌后发病。 一些受影响的个体有轻微的前庭症状(Sun 等人,2011 年总结)。
▼ 临床特征
玉川等人(1996) 报道了一个患有常染色体显性遗传非综合征性听力损失的日本家庭。 大多数受影响的人在生命的头十年中,在完全获得言语后,就注意到听力损失,随后逐渐恶化。 所有受影响的个体都有双侧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但没有眩晕或相关症状。 他们的听力图呈对称的缓坡或平坦听力图,所有频率都有听力损失。 大多数年龄在 20 岁至 60 岁之间的受影响个体有中度听力损失。
孙等人(2011)报道了两个无血缘关系的中国大家族,具有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舌后非综合征性听力损失。 在 1 个家庭中,受影响的个人在 20 至 47 岁之间出现双侧轻度至重度对称性听力障碍,尤其是高频听力障碍。 听力图呈平坦或向下倾斜。 第二个中国家庭中的受影响个体在 10 至 39 岁之间出现双侧轻度至重度对称性听力损失,主要影响低频。 听力图呈平坦或上升。 两个家族在听力损失开始时均出现高频耳鸣,但没有前庭受累。 第二个家庭的耳蜗电图显示没有内淋巴积水的证据。
▼ 测绘
通过对一个患有常染色体显性非综合征性听力损失的日本家庭的连锁和单倍型分析,Tamakawa 等人(1996) 发现与染色体 11q12.3-q21 上 D11S1335 和 D11S931 之间的一个基因座(称为 DFNA11)存在连锁。 作者指出,常染色体隐性非综合征性听力损失的另一个基因座 DFNB2(600060) 位于 11q13.5 的 11q12.3-q21 区域内。 玉川等人(1996) 假设 DFNB2 可能导致隐性和显性耳聋,或者几个负责耳聋的基因对应到 11q12.3-q21 区域。 在玉川等人报道的家庭中(1996),观察到 5 个标记(D11S527、D11S937、D11S918、D11S987 和 D11S1314)在 theta = 0 时的 lod 分数为 3.25。 该家族中与 DFNA11 分离的一些等位基因在生活在同一地区的正常对照人群中的出现频率非常低。
在对非综合征性听力障碍的回顾中,Van Camp 等人(1997) 提到了一个未发表的家族,该家族显示了语前稳定性耳聋与 11q22-q24 的联系。 他们将这种常染色体显性形式称为 DFNA12(601543)。
▼ 分子遗传学
在患有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非综合征性听力损失的日本家庭成员中,对应到 11q(Tamakawa 等人,1996),Liu 等人(1997) 在 MYO7A 基因(276903.0011) 的外显子 22 中发现了框内 9-bp 缺失。 受影响的家庭成员患有舌后、双侧、非综合征性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所有频率均逐渐进展,并有轻微的前庭问题。 没有发现色素性视网膜炎的证据(Tamakawa 等,2002)。 路易杰迪克等人(2004) 报道了来自荷兰的一个类似的家族,其中受影响的成员是 MY07A 基因中 asn458 到 ile 突变的杂合子(N458I; 276903.0015)。
孙等人(2011) 报道了 2 个患有常染色体显性耳聋的中国家庭,他们在其中发现了 MYO7A 基因的不同杂合突变(分别为 D218N,276903.0019 和 G671S,276903.0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