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病,远端遗传性运动,IID 型; HMN2D
- HMN IID
- 神经病,远端遗传性运动,IID 型; DHMN2D
- 脊髓性肌肉萎缩,远端,常染色体显性,小腿为主
▼ 正文
有证据表明 IID 型远端遗传性运动神经元病(HMN2D) 是由染色体 5q32 上的 FBXO38 基因(608533) 杂合突变引起。
▼ 说明
IID 型远端遗传性运动神经元病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神经系统疾病,其特征是在 20 岁至 40 岁之间出现缓慢进展的远端下肢无力和萎缩。 无力通常始于小腿肌肉,随后涉及更近端的肌肉。 严重程度各不相同,有些患者行走或跑步有困难。 大多数也有上肢受累,特别是三头肌和手内肌。 有些患者在病程后期可能会失去孤立行走能力。 通常不存在感觉障碍,认知和延髓功能正常(Sumner 等人,2013 年总结)。
有关远端 HMN(dHMN) 遗传异质性的一般表型描述和讨论,请参阅 HMN I 型(HMN1; 182960)。
▼ 临床特征
博伊兰等人(1995)报道了一个具有英国和德国血统的多代大家庭,其中 9 名活着的人和 1 名已故的人被诊断患有远端脊髓性肌萎缩症。 受影响的人在二十岁到四岁之间出现远端腿部无力,通常与劳力性肢体疼痛和抽筋有关。 特征包括小腿肌肉萎缩、踝关节无力,无法用脚趾走路或用脚趾站立,以及踝关节反射丧失。 七名患者还出现下肢近端无力。 4 名患者患有高弓足,1 名患者患有扁平足。 所有人都可以行走,但老年患者需要拐杖或足部矫形器。 大多数患者有上肢无力,特别是三头肌和手内肌。 没有认知、延髓、肠道或膀胱症状。 除了被发现缺乏维生素 B12 的最年长患者外,大多数感觉症状均不存在。 肌电图研究与神经源性过程一致; 一些患者还观察到颤动和肌束颤动。 肌肉活检显示神经源性萎缩和肌内神经轴突数量减少。 萨姆纳等人(2013) 报道了 Boylan 等人描述的家庭的后续行动(1995) 还报道了来自一个无关家庭的父子患有同样的疾病。 总体而言,发病年龄在 17 岁至 48 岁之间,但有 1 名患者发病年龄为 13 岁。 部分患者出现跑步和行走困难,3名患者分别在82岁、45岁和48岁时丧失孤立行走能力,但严重程度各异。
▼ 遗传
Boylan 等人报道的远端脊髓性肌萎缩症的家族遗传模式(1995)与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一致。
▼ 分子遗传学
Sumner 等人在 2 个患有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远端遗传性运动神经元病 IID 型的不相关家族中(2013) 鉴定了 FBXO38 基因中的杂合错义突变(C206R; 608533.0001)。 通过外显子组测序在第一个家族中发现了该突变(Boylan 等,1995)。 Sanger 和对另外 192 名 dHMN 受试者的全外显子组测序在第二个家族中发现了相同的杂合 C206R 突变。 体外研究表明,突变蛋白无法促进 KLF7(604865) 靶基因的激活,包括 CDKN1A(116899) 和 L1CAM(308840)。 与野生型相比,用突变型FBXO38基因转染的初级运动神经元表现出初级神经突生长的抑制,尽管神经突的数量与野生型相似。 研究结果表明,这种转录途径在轴突发育和神经元维持中发挥作用。 萨姆纳等人(2013)指出,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确定突变是否导致单倍体不足、显性失活效应或毒性功能获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