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A1 细胞毒性颗粒相关 RNA 结合蛋白
HGNC 批准的基因符号:TIA1
细胞遗传学定位:2p13.3 基因组坐标(GRCh38):2:70,209,443-70,248,792(来自 NCBI)
▼ 描述
TIA1 基因编码一种参与剪接调节和翻译抑制的 RNA 结合蛋白。它是应激颗粒的关键成分,应激颗粒是在不同类型的细胞应激期间隔离未翻译 mRNA 的细胞质焦点。TIA1 广泛表达,包括骨骼肌和大脑(Hackman 等人,2013 年总结;Mackenzie 等人,2017 年总结)。
▼ 克隆和表达
TIA1 是一种在溶细胞淋巴细胞(CTL) 和自然杀伤细胞中表达的 15 kD 细胞质颗粒相关蛋白(Anderson et al., 1990)。在用有丝分裂原或与 T 细胞受体复合物反应的抗体激活后,TIA1 的表达大大增加,并诱导出 28、40 和 53 kD 形式的蛋白质。
田等人(1991) 描述了 2 个 TIA1 亚型的 cDNA 克隆和功能表征。通过使用针对 TIA1 的单克隆抗体对溶细胞 T 细胞 cDNA 表达文库进行免疫筛选,他们分离出了 1.6 kb TIA1 cDNA,编码推导的 146 个氨基酸蛋白,称为 rp15-TIA1,通过 SDS-PAGE 检测其表观分子质量为 15 kD。作者使用 1.6 kb cDNA 筛选植物血凝素激活的 T 细胞 cDNA 文库,孤立出编码推导的 375 个氨基酸蛋白的 2.2 kb cDNA,称为 rp40-TIA1,通过 SDS-PAGE 检测其表观分子质量为 40 kD。1.6-kb cDNA 与 2.2-kb cDNA 的最后 1,618 bp 序列相同。rp40-TIA1蛋白含有3个RNA结合域,每个域在N末端有2个核糖核蛋白共有八肽序列,C 末端富含谷氨酰胺的结构域和溶酶体膜靶向基序;rp15-TIA1 蛋白含有富含谷氨酰胺的结构域和溶酶体膜靶向基序。田等人(1991) 提出 15-kD TIA1 亚型可能通过蛋白水解加工衍生自 40-kD 亚型,并表明外周血淋巴细胞表达能够特异性裂解 rp40-TIA1 的蛋白酶,导致其 15-kD C 末端释放。Northern 印迹分析在淋巴细胞中检测到 2.7-和 4.0-kb TIA1 转录本,在细胞毒性 T 细胞克隆中检测到 1.7-、2.2-、2.7-和 4.0-kb TIA1 转录本(1991) 提出 15-kD TIA1 亚型可能通过蛋白水解加工衍生自 40-kD 亚型,并表明外周血淋巴细胞表达能够特异性裂解 rp40-TIA1 的蛋白酶,导致其 15-kD C 末端释放。Northern 印迹分析在淋巴细胞中检测到 2.7-和 4.0-kb TIA1 转录本,在细胞毒性 T 细胞克隆中检测到 1.7-、2.2-、2.7-和 4.0-kb TIA1 转录本(1991) 提出 15-kD TIA1 亚型可能通过蛋白水解加工衍生自 40-kD 亚型,并表明外周血淋巴细胞表达能够特异性裂解 rp40-TIA1 的蛋白酶,导致其 15-kD C 末端释放。Northern 印迹分析在淋巴细胞中检测到 2.7-和 4.0-kb TIA1 转录本,在细胞毒性 T 细胞克隆中检测到 1.7-、2.2-、2.7-和 4.0-kb TIA1 转录本。
▼ 基因结构
Kawakami 等人(1994) 确定 TIA1 基因包含 13 个外显子,跨度超过 46 kb 的基因组 DNA。尽管他们鉴定了编码 40-kD TIA1 蛋白的 mRNA 的转录起始位点,但他们无法鉴定能够启动编码 15-kD TIA1 蛋白的 mRNA 的第二个启动子。这支持了 15-kD 同工型通过蛋白水解衍生自 40-kD 同工型的可能性。
▼
通过原位杂交作图,Kawakami 等人(1994) 将 TIA1 基因定位到染色体 2p13。
▼ 基因功能
Tian 等(1991)证明TIA1是一种核酸结合蛋白,优先识别poly(A)均聚物并诱导透化胸腺细胞中的DNA片段化。他们认为TIA1可能参与CTL靶标细胞凋亡的诱导。
福奇等人(2000) 报道促凋亡蛋白 TIA1 调节果蝇雄性特异性 lethal-2 基因(MSL2; 614802) 和人类凋亡基因 FAS(TNFRSF6; 134637) 的选择性前 mRNA 剪接。TIA1 选择性地与包含 5 引物剪接位点和富含 U 序列的前 mRNA 结合。TIA1 与富含 U 的片段结合有助于 U1 snRNP 识别 5-prime 剪接位点(参见 180740)。该活性对于激活 Msl2 的弱 5-prime 剪接位点以及调节 FAS 中剪接位点伙伴的选择至关重要。与酿酒酵母剪接因子 Nam8 的结构和功能相似性表明前 mRNA 剪接调节机制具有惊人的进化保守性,该机制控制着酵母减数分裂、果蝇剂量补偿等多种生物过程,
▼ 分子遗传学
Welander 远端肌病
Hackman 等人通过对染色体 2p13 上的候选 Welander 远端肌病(WDM; 604454) 区域进行靶向高通量测序和 Sanger 测序(2013) 在所研究的所有 57 名瑞典和芬兰患者中发现了 TIA1 基因(E384K; 603518.0001) 中的杂合错义突变,该突变与该疾病分离。在来自英国的 3 名患者中也发现了相同的突变,他们与北欧患者具有部分共享的单倍型,表明有共同的血统。患者肌肉的免疫荧光显微镜显示,在一些萎缩纤维和含有边缘空泡的纤维中存在弥漫性 TIA1 标记的细胞质聚集体或颗粒。与对照组相比,HeLa 细胞中突变蛋白的表达导致应激颗粒数量轻微增加(10-20%)。数量的增加显然是由于应力颗粒动力学的变化,Hackman 等人(2013)得出的结论是功能获得的结果。
克拉尔等人(2013) 还限制了与 WDM 相关的单倍型,并对来自 35 个患有该疾病的家庭的 43 名患者进行了外显子组测序。他们在所有患者的 TIA1 基因中发现了杂合 E384K 突变。患者肌肉活检显示 SMN2 基因(601627) 外显子 7 的剪接增加,反映出 TIA1 功能受损。克拉尔等人(2013) 假设 TIA1 活性降低可能导致对细胞应激(例如氧化应激)的反应降低,这可能导致携带突变的患者出现与年龄相关的细胞萎缩。据估计,这种突变发生在 1050 年前,与波罗的海早期航海时代一致。
肌萎缩侧索硬化症 26 伴或不伴额颞叶痴呆
Mackenzie 等人在来自同一家庭的 2 名患有肌萎缩侧索硬化症的女性(UBCU2) 中,患有或不患有额颞叶痴呆(ALS26; 619133)(2017) 在 TIA1 基因(P362L; 603518.0002) 的 LCD 结构域中高度保守的残基处发现了杂合错义突变。这种突变是通过全外显子组测序发现的,并通过桑格测序证实,在有 DNA 的家庭成员中与该疾病分离。该变体在 ExAC 数据库中的出现频率较低(1.65 x 10(-5))。随后对 1,039 名 ALS 或伴有额颞叶痴呆(FTD) 的 ALS 患者的 TIA1 LCD 结构域(外显子 11-13)进行分析,在 6 名不相关的患者中发现了 5 个额外的 TIA1 错义突变(参见,例如 A381T,603518.0003);3,036 名对照者中未发现突变。所有 9 名确认的突变携带者都是女性,尽管有些家族也有男性患病。体外研究表明,3 种突变蛋白(P362L、A381T 和 E384K;最后一种与 Welander 肌病相关)经历了自发的温度和浓度依赖性液-液相分离(LLPS),产生的液滴在形态上与野生型蛋白形成的液滴没有区别。然而,进一步的分析表明,与野生型相比,突变蛋白的相分离倾向增加,并且 TIA1 淀粉样蛋白样原纤维的形成加速。研究结果表明,由于更强的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突变导致生物物理特性发生改变。HeLa 细胞中突变的表达表明它们损害了应激颗粒(SG) 的分解,导致 TDP43 阳性 SG 的异常积累,其溶解度低于对照。TIA1 与 TDP43 免疫反应性包涵体没有共定位。麦肯齐等人(2017) 指出,无膜 SG 细胞器的动态紊乱被认为是 ALS、FTD 和由 RNA 结合蛋白突变引起的肌病的常见发病机制,导致多效性退行性疾病。作者承认,ExAC 数据库中发现的所有 TIA1 突变频率较低,因此将它们归类为强危险因素等位基因。数据显示,罕见 TIA1 变异携带者罹患该疾病的比值比(OR) 为 6.9 至 15.1。此外,其他遗传和/或环境因素可能会导致疾病的发展和突变的外显率。TIA1 与 TDP43 免疫反应性包涵体没有共定位。麦肯齐等人(2017) 指出,无膜 SG 细胞器的动态紊乱被认为是 ALS、FTD 和由 RNA 结合蛋白突变引起的肌病的常见发病机制,导致多效性退行性疾病。作者承认,ExAC 数据库中发现的所有 TIA1 突变频率较低,因此将它们归类为强危险因素等位基因。数据显示,罕见 TIA1 变异携带者罹患该疾病的比值比(OR) 为 6.9 至 15.1。此外,其他遗传和/或环境因素可能会导致疾病的发展和突变的外显率。TIA1 与 TDP43 免疫反应性包涵体没有共定位。麦肯齐等人(2017) 指出,无膜 SG 细胞器的动态紊乱被认为是 ALS、FTD 和由 RNA 结合蛋白突变引起的肌病的常见发病机制,导致多效性退行性疾病。作者承认,ExAC 数据库中发现的所有 TIA1 突变频率较低,因此将它们归类为强危险因素等位基因。数据显示,罕见 TIA1 变异携带者罹患该疾病的比值比(OR) 为 6.9 至 15.1。此外,其他遗传和/或环境因素可能会导致疾病的发展和突变的外显率(2017) 指出,无膜 SG 细胞器的动态紊乱被认为是 ALS、FTD 和由 RNA 结合蛋白突变引起的肌病的常见发病机制,导致多效性退行性疾病。作者承认,ExAC 数据库中发现的所有 TIA1 突变频率较低,因此将它们归类为强危险因素等位基因。数据显示,罕见 TIA1 变异携带者罹患该疾病的比值比(OR) 为 6.9 至 15.1。此外,其他遗传和/或环境因素可能会导致疾病的发展和突变的外显率(2017) 指出,无膜 SG 细胞器的动态紊乱被认为是 ALS、FTD 和由 RNA 结合蛋白突变引起的肌病的常见发病机制,导致多效性退行性疾病。作者承认,ExAC 数据库中发现的所有 TIA1 突变频率较低,因此将它们归类为强危险因素等位基因。数据显示,罕见 TIA1 变异携带者罹患该疾病的比值比(OR) 为 6.9 至 15.1。此外,其他遗传和/或环境因素可能会导致疾病的发展和突变的外显率。作者承认,ExAC 数据库中发现的所有 TIA1 突变频率较低,因此将它们归类为强危险因素等位基因。数据显示,罕见 TIA1 变异携带者罹患该疾病的比值比(OR) 为 6.9 至 15.1。此外,其他遗传和/或环境因素可能会导致疾病的发展和突变的外显率。作者承认,ExAC 数据库中发现的所有 TIA1 突变频率较低,因此将它们归类为强危险因素等位基因。数据显示,罕见 TIA1 变异携带者罹患该疾病的比值比(OR) 为 6.9 至 15.1。此外,其他遗传和/或环境因素可能会导致疾病的发展和突变的外显率。
▼ 等位基因变异体(3 个选定示例):.
0001 WELANDER 远端肌病
TIA1、GLU384LYS
Hackman 等人通过对染色体 2p13 上的候选 Welander 远端肌病(WDM; 604454) 区域进行靶向高通量测序和 Sanger 测序(2013) 在 TIA1 基因的外显子 13 中发现了一个杂合的 1362G-A 转变,导致 glu384 到 lys(E384K; 603518.0001) 的取代,该取代在所有 57 名瑞典和芬兰患者的研究中与该疾病分离。在 3 名来自英国的患者中也发现了相同的突变,他们与北欧患者具有部分共享的单倍型,表明有共同的血统。在 202 个芬兰对照样本中未发现该突变。E384K 突变发生在该蛋白 C 末端 RNA 结合结构域的高度保守残基处,该结构域也称为朊病毒相关结构域,是 TIA1 在应激颗粒中聚集所需的。患者肌肉的免疫荧光显微镜显示,在一些萎缩纤维和含有边缘空泡的纤维中存在弥漫性 TIA1 标记的细胞质聚集体或颗粒。然而,大多数纤维看起来正常并且具有正常的 TIA1 核定位。TIA1 剪接亚型和蛋白质稳定性分析显示 WDM 肌肉和对照肌肉之间没有一致的差异。与对照相比,HeLa 细胞中突变蛋白的表达导致应激颗粒数量轻微增加(10-20%)。数量的增加显然是由于功能增强导致的应力颗粒动力学变化所致。TIA1 剪接亚型和蛋白质稳定性分析显示 WDM 肌肉和对照肌肉之间没有一致的差异。与对照相比,HeLa 细胞中突变蛋白的表达导致应激颗粒数量轻微增加(10-20%)。数量的增加显然是由于功能增强导致的应力颗粒动力学变化所致。TIA1 剪接亚型和蛋白质稳定性分析显示 WDM 肌肉和对照肌肉之间没有一致的差异。与对照相比,HeLa 细胞中突变蛋白的表达导致应激颗粒数量轻微增加(10-20%)。数量的增加显然是由于功能增强导致的应力颗粒动力学变化所致。
克拉尔等人(2013) 还限制了与 WDM 相关的单倍型,并对来自 35 个患有该疾病的家庭的 43 名患者进行了外显子组测序。他们发现了一个杂合的 E384K 突变,该突变是由 TIA1 基因中的 1150G-A 转变引起的,并且发生在富含 Q 的结构域中。在 800 条对照染色体中未发现该突变。患者肌肉活检显示 SMN2 基因(601627) 外显子 7 的剪接增加,反映出 TIA1 功能受损。克拉尔等人(2013) 假设 TIA1 活性降低可能导致对细胞应激(例如氧化应激)的反应降低,这可能导致携带突变的患者出现与年龄相关的细胞萎缩。据估计,突变发生的时间为 1050 年前,与波罗的海早期航海时代一致。
.0002 肌萎缩侧索硬化症 26 伴额颞叶痴呆
TIA1,PRO362LEU
Mackenzie 等人在 2 名来自同一家庭(UBCU2) 的患有肌萎缩侧索硬化症的女性中,26 名患有额颞叶痴呆(ALS26; 619133) 的女性(2017) 鉴定了 TIA1 基因中的杂合 c.1085C-T 转换(c.1085C-T,NM_022173),导致 LCD 结构域中的保守残基处由 pro362 替换为 leu(P362L)。这种突变是通过全外显子组测序发现的,并通过桑格测序证实,在有 DNA 的家庭成员中与该疾病分离。一名 55 岁的携带者有轻微的记忆问题,但没有痴呆或 ALS。这表明外显不完全。该变体在 ExAC 数据库中的出现频率较低(1.65 x 10(-5))。体外功能表达研究表明,与野生型相比,突变蛋白具有增加的相分离倾向,并加速形成 TIA1 淀粉样蛋白样原纤维;它还损害了应激颗粒(SG) 的分解,导致 TDP43(605078) 阳性 SG 异常积累,且其溶解度低于对照。
.0003 肌萎缩侧索硬化症 26 伴或不伴额颞叶痴呆
TIA1、ALA381THR
Mackenzie 等人在 2 名患有肌萎缩侧索硬化症(伴或不伴额颞叶痴呆)的无关白人女性(TOR-1 和 Pitt-87)中进行了研究(ALS26;619133)(2017) 鉴定了 TIA1 基因中的杂合突变,导致 LCD 结构域中的保守残基处由 ala381 替换为 thr(A381T)。该突变是通过 TIA1 LCD 结构域的直接测序发现的,在 ExAC 数据库中以较低的频率出现(8.24 x 10(-6))。患者就诊年龄分别为 73 岁和 64 ,分别患有伴痴呆的 ALS 和孤立性 ALS。与同一突变相关的可变表型表明可能还涉及其他因素。体外功能表达研究表明突变蛋白具有增加的相分离倾向,与野生型相比,TIA1 淀粉样蛋白样原纤维的形成加速;它还损害了应激颗粒(SG) 的分解,导致 TDP43(605078) 阳性 SG 异常积累,且其溶解度低于对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