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性粒细胞减少症,严重先天性,2,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SCN2
2003 在一名患有 SCN2 的男孩中发现了 GFI1 基因的杂合突变,该男孩的中性粒细胞计数为零,并且有明显的单核细胞增多症。这种突变与他 3 岁的同父异母兄弟和他们的父亲分离,后者也受到同样的影响,而他们的父亲在童年时期患有反复肺炎和化脓性脓肿。无法获得父亲童年时期的血细胞计数,但 27 岁时,他的中性粒细胞计数较低,单核细胞计数较高。他的外周血显示出一群似乎不成熟的骨髓细胞。其培养的外周血的骨髓集落形成潜力低于正常值,但红细胞集落形成潜力低于正常值;非红细胞集落完整地分化为单核细胞或巨噬细胞,但具有过量的骨髓前体细胞,但没有成熟的中性粒细胞。CD4 T淋巴细胞的绝对细胞数减少。此外,B淋巴细胞也减少。父亲和大儿子的外周血淋巴细胞表现出相似的趋势,与正常个体相比,在植物血凝素、同种异体抗原和白色念珠菌刺激后,两人对 3H-胸苷的摄取均较差。尽管如此,该儿童具有足够的免疫循环滴度,并且所有免疫球蛋白同种型都存在于他的血清中,这表明尽管数量和激活潜力减少,但 T 和 B 淋巴细胞群仍具有功能。和白色念珠菌与正常人相比。尽管如此,该儿童具有足够的免疫循环滴度,并且所有免疫球蛋白同种型都存在于他的血清中,这表明尽管数量和激活潜力减少,但 T 和 B 淋巴细胞群仍具有功能。和白色念珠菌与正常人相比。尽管如此,该儿童具有足够的免疫循环滴度,并且所有免疫球蛋白同种型都存在于他的血清中,这表明尽管数量和激活潜力减少,但 T 和 B 淋巴细胞群仍具有功能。
阿米斯特德等人(2010) 报道了一名 25 岁男性,他从小就频繁感染与周期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相关的疾病,对 G-CSF 治疗有部分反应。治疗前的周期为18至21天,但G-CSF治疗后减少至15至18天,导致肺部和皮肤感染的频率降低。免疫学检查显示,T 细胞受体刺激后淋巴细胞增殖没有异常,但 T 细胞发育略有异常,与对照组相比,幼稚 T 细胞数量增加,中枢记忆和效应 T 细胞数量减少。对患者粒细胞的分析显示中性粒细胞弹性蛋白酶(ELANE;130130)的细胞内位置异常,主要位于初级颗粒之外。阿米斯特德等人(2010) 指出 ELANE 的异常表达可能触发未折叠蛋白反应并导致细胞凋亡。该患者也是 HLA-A2+(参见 142800),并且有 PRTN3(177020) 阳性细胞毒性 T 细胞的证据,表明对骨髓细胞具有特异性自身免疫。这种自身免疫特征与该患者表型的周期性性质一致。
▼ 遗传
Person等人报告的SCN2在家族中的遗传模式(2003)与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一致。
▼ SCN2 定位
是 GFI1 基因突变的结果,Bell 等人将其定位到染色体 1p22(1995)。
▼ 分子遗传学家
等(2003) 在没有 ELA2(130130) 突变的个体中筛选 GFI1 作为与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相关的候选者,ELA2(130130) 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严重先天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SCN1; 202700) 的最常见原因。他们在 SCN2 个体中发现了显性失活锌指突变(N382S;600871.0001),该突变使转录抑制活性失效。他们通过染色质免疫沉淀、凝胶位移、报告基因检测和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患者体内 ELA2 表达升高表明,GFI1 抑制 ELA2,从而将这 2 个基因连接到参与骨髓分化的共同途径中。
Armistead 等人对一名患有周期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和从童年开始反复感染的 25 岁男性进行了研究(2010) 鉴定了先前鉴定的 GFI1 基因中 N382S 突变的杂合性。该突变发生在顺式,GFI1 基因中存在 K403R 突变(600871.0002)。突变从头开始发生;父母身上都不存在。先证者没有兄弟姐妹。此前曾在一名 NI-CINA 患者(607847) 中发现了 K403R 突变。
▼ 动物模型
卡辛基等人(2002) 发现 Gfi1 在淋巴系统外的粒细胞和活化的巨噬细胞中表达,这些细胞介导先天免疫(即非特异性免疫)。他们培育了 Gfi1 缺陷小鼠(Gfi1 -/-),并表明这些动物严重中性粒细胞减少,并且在血液和骨髓中积聚未成熟的单核细胞。在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138970) 刺激后,它们的骨髓前体细胞无法分化为粒细胞,但可以发育成成熟的巨噬细胞。他们发现,当用细菌脂多糖刺激时,Gfi1 缺失动物的巨噬细胞会产生更高水平的炎症细胞因子,例如肿瘤坏死因子(191160)、白细胞介素 10(124092) 和白细胞介素 1-β(147720)。Gfi1缺失小鼠会死于野生型小鼠能够耐受的低剂量内毒素。他们得出的结论是,Gfi1 影响骨髓前体细胞分化为粒细胞或单核细胞,并起到限制炎症免疫反应的作用。
有关动物 Gfi1 缺陷研究的更多信息,请参阅 6008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