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B 转录核抑制子 1; RB1

p105-Rb

HGNC 批准的基因符号:RB1

细胞遗传学位置:13q14.2 基因组坐标(GRCh38):13:48,303,750-48,481,889(来自 NCBI)

文本

▼ 克隆和表达

Dryja 等人(1984) 从 13 号染色体克隆了 DNA 片段。其中三个从 13q12-q22 区域鉴定出 RFLP,该区域包含视网膜母细胞瘤(180200)“基因座”。

朋友等人(1986) 分离出一种 cDNA,该 cDNA 可检测具有视网膜母细胞瘤基因座基因特性的染色体片段。该基因被发现在许多肿瘤类型中表达,但在视网膜母细胞瘤或骨肉瘤中没有发现RNA转录本。该基因座跨越至少 70 kb 的 DNA。朋友等人(1986) 从 1.5 kb DNA 序列开始,该序列可以检测 37 个视网膜母细胞瘤中的 3 个涉及 13q14 的缺失。然后,他们使用染色体行走技术分离并绘制了 30 kb 周围基因组 DNA 的图谱。其中一个单拷贝片段识别出小鼠基因组和人类 13 号染色体中的 DNA 序列。该 DNA 序列在小鼠和人类之间的保守性表明,克隆片段包含基因的编码外显子。所以,他们测试了该片段与来自视网膜母细胞瘤细胞和人类视网膜细胞的 RNA 杂交的能力。他们发现它确实识别视网膜细胞系中的 4.7 kb RNA 转录本,但在 4 个视网膜母细胞瘤中无法检测到该转录本。

正如 Cavenee(1986) 所概述的,当 Friend 等人描述的 cDNA 时(1986) 被用作筛选来自不同肿瘤类型的 RNA 样本的探针,结果显示它与除视网膜母细胞瘤和视网膜母细胞瘤相关骨肉瘤之外的所有测试样本杂交。此外,使用该 cDNA 分析 50 例视网膜母细胞瘤或相关骨肉瘤中其同源基因座的基因组结构表明,约 30% 具有体细胞改变的基因组基因座。这些改变表现为迁移性改变的片段(表明基因重排)、代表性不足的片段(表明杂合性删除)和缺失片段(表明纯合性删除)。由于纯合缺失之一完全包含在与 cDNA 探针同源的基因组基因座内,

德莱贾等人(1986) 分离了一个源自人视网膜 mRNA 的 cDNA 片段,该片段检测到 13q14 内的一个基因座,该基因座在视网膜母细胞瘤中经常被删除。

李等人(1987) 制备了针对 Horsthemke 等人研究的 RB 蛋白的兔抗血清(1987) 并表明它存在于所有表达正常 RB mRNA 的细胞系中,但在 5 个视网膜母细胞瘤细胞系中未检测到。RB蛋白可以用(32)P-磷酸进行代谢标记,表明它是磷蛋白。生化分级分离和免疫荧光研究表明大部分蛋白质位于细胞核中。此外,蛋白质被 DNA-纤维素柱保留并可以从 DNA-纤维素柱中洗脱,表明具有 DNA 结合活性。

Lee 等人鉴定出编码 4.6 kb 信使 RNA 的基因,位于酯酶 D(133280) 附近(1987)根据染色体位置、纯合性缺失和肿瘤特异性表达改变作为视网膜母细胞瘤易感基因。在检查的所有 6 个视网膜母细胞瘤中,该基因的转录均异常:在 2 个视网膜母细胞瘤中,检测不到 mRNA,而另外 4 个则表达不同数量的 mRNA,分子大小减小约 4.0 kb。相比之下,全长 RB mRNA 存在于人类胎儿视网膜和胎盘以及其他肿瘤(如神经母细胞瘤和髓母细胞瘤)中。cDNA 克隆的序列表明假设的蛋白质有 816 个氨基酸。

怀特等人(1988) 证明,105,000 Da 的细胞蛋白实际上是 RB1 基因的产物,它是腺病毒 E1A 蛋白转化过程中涉及的细胞靶标之一。这种与稳定蛋白质/蛋白质复合物形成的相互作用首次证明了癌基因和抑癌基因之间的物理联系。许多其他疾病也有类似的情况,其中许多疾病更为常见。

户口田等人(1993)报道了 RB1 基因的完整基因组序列,该序列包含在 180,388 bp 的重叠群中。该基因产生一个 4.7 kb 的转录物,编码由 928 个氨基酸组成的核磷蛋白。

▼ 基因结构

洪等人(1989) 证明 RB 转录本由分散在约 200 kb 基因组 DNA 上的 27 个外显子编码。各个外显子的长度范围为 31 至 1,889 bp。最大的内含子跨度超过 60 kb,最小的内含子只有 80 bp。外显子 13-17 的缺失经常在各种类型的肿瘤中观察到,包括视网膜母细胞瘤、乳腺癌和骨肉瘤,并且预测该区域存在潜在的重组“热点”。假定的“亮氨酸拉链”基序仅由外显子 20 编码。RB 的转录在多个位置起始,起始位点周围的序列具有高 G+C 含量。RB 启动子的几个特征让人想起与许多所谓的管家基因相关的特征,

▼ 测绘

石等(1989) 通过体细胞杂交分析,将人类视网膜母细胞瘤基因的小鼠同源物(符号为 Rb1)定位到 14 号染色体。在重组近交系中,研究结果表明 Rb1 和 Es10 紧密连锁,Es10 似乎是 ESD(133280) 的小鼠同源物。通过原位杂交,Ono 和 Yoshida(1993) 将 RB1 基因分配给小鼠 14D3,将大鼠同源基因分配给 15q12。Verma 等人使用了独特序列的人 RB1 粘粒 DNA 探针(1996) 通过荧光原位杂交将黑猩猩、大猩猩和猩猩中的 RB1 同源物定位到 14 号染色体。

Toguchida 等人对 RB1 基因序列的分析(1993) 指出(A+T)/(G+C) 的高比率和 Line-1(L1) 重复序列的高密度,表明该基因对应到 G 带 13q14.12 或 13q14.2。

▼ 基因功能

DeCaprio 等人(1989),布赫科维奇等人(1989)和陈等人(1989)证明RB1基因产物具有细胞周期调控元件的特性,并且其功能在细胞增殖和分化过程中受到磷酸化/去磷酸化机制的调节。在 G0/G1 细胞中,几乎所有 RB 蛋白均未磷酸化,而在 S 期和 G2 期,它大部分(如果不是全部)被磷酸化。

石尾等人(1992) 发现野生型 p53 抑制 RB 基因转录的证据。根据缺失和诱变实验,易受 p53 调节的顺式作用元件(GGAAGTGA) 被定位在 RB 启动子内。

曼奇尼等人(1994) 通过免疫印迹和免疫标记证明,低磷酸化 Rb 的很大一部分在早期 G1 期与核基质结合。他们认为,Rb 与核基质的相互作用可能对其调节细胞周期进程的能力很重要。肿瘤细胞中的突变 Rb 不与基质结合,而 Rb 重组细胞含有丰富的基质结合 Rb。

Weinberg(1995) 回顾了 RB 蛋白在细胞周期控制中的作用。

Fearon(1997) 提供了遗传性癌症基因编码的蛋白质的细胞定位和推测功能的示意图。

罗等人(1998)证明Rb可以通过招募组蛋白脱乙酰酶来抑制含有E2F位点的内源细胞周期基因的转录,组蛋白脱乙酰酶使启动子上的组蛋白脱乙酰化,从而促进抑制转录的核小体的形成。

RB 抑制细胞周期从 G1 期向 S 期的进展,并与许多细胞蛋白结合。张等人(1999) 提出证据表明 RB 通常必须与转录因子 E2F 家族相互作用才能将细胞阻滞在 G1 期,并且这种阻滞是由 RB-E2F 复合物主动转录抑制引起的,而不是 E2F 失活所致。因此,E2F 在细胞周期调节中的主要作用是该阻遏蛋白复合物的组装。张等人(1999) 证明 RB-E2F 复合物的主动抑制介导由转化生长因子-β(TGFB; 190180)、p16(INK4A)(CDKN2A; 600160) 和接触抑制触发的 G1 停滞。

哈伯等人(1999) 提出的证据表明,CDK4(123829)/CDK6(603368) 对 RB C 末端区域的磷酸化会引发 C 末端区域和中央口袋之间的连续分子内相互作用。最初的相互作用将组蛋白脱乙酰酶从口袋中取代,从而阻断 RB 的主动转录抑制。这促进了第二次相互作用,导致 CDK2(116953) 磷酸化口袋并破坏口袋结构。这些分子内相互作用为 CDK4/CDK6 和 CDK2 连续磷酸化 RB 提供了分子基础。CDK4/CDK6 在 G1 早期被激活,阻断 RB 的主动抑制。然而,直到接近 G1 末期,当细胞周期蛋白 E(参见 123837)表达并且 CDK2 被激活时,RB 才被阻止结合并使 E2F 失活。

谢等人(1999) 表明 RB 与 MDM2(164785) 的结合对于 RB 克服 MDM2 的抗凋亡功能和 MDM2 依赖性 p53 降解至关重要。由于RB特异性地拯救p53的凋亡功能,但不拯救p53的转录活性免受MDM2的负调节,因此p53的凋亡功能不需要野生型p53的反式激活。这些数据证明了 RB 在调节 p53 凋亡功能中的作用。

Hanahan 和 Weinberg(2000) 将视网膜母细胞瘤蛋白途径的失调称为“癌症的标志”。在没有其他遗传改变的情况下,失调会导致缺乏分化、过度增殖和凋亡。RB 蛋白通过靶向 E2F 转录因子(例如 189971)充当转录阻遏蛋白,E2F 转录因子的功能是进入 S 期所必需的。E2F活性增加可诱导休眠细胞的S期;这是大多数癌症发展模型的核心要素。洛马齐等人(2002) 表明,只有当 p53(191170) 介导的 G1 检查点受到抑制时,E2F1 活性增加才能导致二倍体成纤维细胞进入 S 期。他们表明,E2F1 可以诱导缺乏 Rb 蛋白的原代小鼠成纤维细胞进入 S 期。

彭纳内奇等人(2001) 表明 RB1 中的 LxCxE 结合位点在 DNA 损伤后介导细胞存活和细胞周期停滞。复制因子 C(RFC) 复合物在 DNA 复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彭纳内奇等人(2001) 描述了 RFC 大亚基 RFC1(102579) 在促进 DNA 损伤后细胞存活中的功能。RFC1含有一个LxCxE基序,该基序的突变消除了RFC1的保护作用。野生型 RFC1 无法促进 RB1 缺失细胞中的细胞存活,但可以通过 RB1 来挽救,但不能通过结合 LxCxE 蛋白缺陷的 RB1 突变体来挽救。因此,RFC 以 RB1 依赖性方式增强 DNA 损伤后细胞的存活率。

尼尔森等人(2001) 证明 SUV39H1(300254) 和 HP1(604478) 都参与视网膜母细胞瘤蛋白的抑制功能。Rb 在体内通过其口袋结构域与 SUV39H1 和 HP1 结合。SUV39H1 与 Rb 协同抑制细胞周期蛋白 E(123837) 启动子,在 SUV39H1 破坏的成纤维细胞中,细胞周期蛋白 E 和细胞周期蛋白 A2(123835) 基因的活性特异性升高。染色质免疫沉淀显示 Rb 对于指导组蛋白 H3 的甲基化是必需的,并且对于 HP1 与细胞周期蛋白 E 启动子的结合也是必需的。尼尔森等人(2001) 得出结论,SUV39H1-HP1 复合物不仅参与异染色质沉默,而且在 Rb 和其他辅阻遏蛋白抑制常染色质基因中发挥作用。

达希亚等人(2001) 发现 RB 和 Polycomb 组(PcG;参见 300227)蛋白之间的关联形成阻抑复合物,阻止细胞进入有丝分裂。此外,他们提供的证据表明 RB 与核 PcG 复合物共定位,并且对于 PcG 复合物与核靶标的关联很重要。RB-PcG 复合物可能提供一种将细胞周期停滞与导致胚胎模式形成的分化事件联系起来的方法。

遗传了 RB 基因突变的患者,骨肉瘤的发病率增加了 500 倍。为了了解为什么 RB 蛋白专门针对骨肉瘤,Thomas 等人(2001)研究了它在成骨中的功能。RB 的缺失而非 p107(116957) 或 p130(180203) 的缺失会阻碍晚期成骨细胞分化。RB 与成骨细胞转录因子 CBFA1(600211) 发生物理相互作用,并以 CBFA1 依赖性方式与体内成骨细胞特异性启动子相关。RB 与 CBFA1 和启动子序列的关联导致成骨细胞特异性报告基因的协同反式激活。这种反式激活功能在肿瘤来源的 RB 突变体中丢失,强调了其在肿瘤抑制中的潜在作用。因此,RB 作为直接转录共激活剂促进成骨细胞分化,

Leung 等人通过使用人成纤维细胞 cDNA 文库进行酵母 2 杂交分析,以及对人 EJ 膀胱癌细胞和 Saos2 骨肉瘤细胞进行蛋白质 Pull-down 测定(2001) 表明 MRG15(MORF4L1; 607303) 与 PAM14(MRFAP1; 616905) 和 RB 相互作用。缺失分析表明,MRG15 的螺旋-环-螺旋和亮氨酸拉链区域对于与 PAM14 和 RB 的相互作用非常重要。EJ 细胞和人成纤维细胞的免疫沉淀分析表明,MRG15、PAM14 和 RB 存在于多蛋白复合物中。荧光素酶测定表明,MRG15 阻断 RB 诱导的 BMYB(MYBL2; 601415) 启动子抑制,导致 BMYB 启动子激活。梁等人(2001) 得出结论,MRG15 通过与含有 RB 和 PAM14 的复合物相互作用来调节转录。

Tominaga 等人使用免疫沉淀和免疫印迹分析(2004) 表明,Mrg15 在小鼠细胞中与 Pam14 和 Rb 相互作用,类似于在人类细胞中的发现。

法哈斯等人(2002) 发现 Pparg(601487) 在 Rb 缺陷小鼠胚胎成纤维细胞中比表达 Rb 的对照更有效地促进脂肪细胞分化。Pparg 和 Rb 免疫共沉淀,Pparg-Rb 复合物还含有组蛋白脱乙酰酶 3(HDAC3;605166)。Rb 将 Hdac3 募集到 Pparg-Rb 复合物中,募集减弱了 Pparg 介导的基因表达和脂肪细胞分化。通过 Rb 磷酸化或抑制 Hdac 活性来解离 Pparg-Rb-Hdac3 复合物可刺激脂肪细胞分化。

查诺等人(2002) 通过多重耐药骨肉瘤细胞系和敏感亲本细胞系之间的差异展示,鉴定并克隆了 RB1 诱导的卷曲螺旋蛋白(RB1CC1;606837)。通过对一组癌细胞系进行半定量 RT-PCR,他们观察到 RB1 表达与 RB1CC1 表达之间存在密切相关性。此外,他们发现在2种白血病细胞系中外源表达RB1CC1会导致RB1表达显着增加。发现诱导是由于 RB1CC1 激活 RB1 启动子所致。

加西亚-曹等人(2002) 报道了视网膜母细胞瘤蛋白家族成员 RB1、RBL1(116957) 和 RBL2(180203) 之间的联系,以及调节端粒长度的机制。特别是,与野生型或 Rb1 缺陷细胞相比,Rbl1 和 Rbl2 双重缺陷或所有 3 个基因三重缺陷的小鼠胚胎成纤维细胞的端粒明显延长。这种端粒长度的失调与端粒酶(参见 187270)活性的增加无关。双缺陷或三缺陷细胞中异常延长的端粒保留了其封端功能,如染色体融合的正常频率所示。这些发现证明了 RB1 家族与哺乳动物细胞中端粒长度的控制之间的联系。

Brown 和 Gallie(2002) 指出,小鼠 Rb 与 DNA 上 E2f 的相互作用是通过 Rb C 末端结构域中磷酸基团的积累来调节的。通过突变分析,他们在 Rb B 结构域中发现了一个 6-赖氨酸基本补丁,该补丁对于从 DNA 上的 E2f 释放 Rb 以及 Rb 与 SV40 T 抗原相互作用是必需的。Brown 和 Gallie(2002) 表明,E2F 从 Rb 的释放涉及构象变化,其中 C 末端结构域在被细胞周期蛋白 E 磷酸化后与 B 结构域相互作用。

细胞衰老是细胞周期停滞的一种稳定形式,它限制受损细胞的增殖,并可能充当癌症进展的天然屏障。成田等人(2003)描述了在衰老的人类成纤维细胞中积累的独特异染色质结构,称为衰老相关异染色质灶(SAHF)。他们发现SAHF的形成与异染色质蛋白和RB1蛋白向E2F响应启动子的募集同时发生,并且与E2F靶基因的稳定抑制相关。SAHF 的形成和 E2F 靶基因的沉默都取决于 RB 途径的完整性,并且不会发生在可逆停滞的细胞中。

RB 基因调节发育中的中枢神经系统的增殖、细胞命运规范和分化。在出生后发育中的小鼠视网膜中,Zhang 等人(2004) 发现 Rb 在增殖的视网膜祖细胞和分化的视杆光感受器中表达。在 Rb 缺失小鼠的视网膜细胞培养物和 Rb 基因靶向失活的转基因小鼠的视网膜细胞中,视网膜祖细胞继续分裂,视杆细胞不成熟,这表明 Rb 在细胞增殖和视杆细胞感光发育中发挥作用。

伊瓦罗内等人(2004) 表明,缺乏 Rb 的胚胎携带胎儿肝脏巨噬细胞的严重异常,从而阻止与成红细胞的物理相互作用。相反,野生型巨噬细胞结合 Rb 缺陷的成红细胞并导致终末分化和去核。Id2(600386) 是一种螺旋-环-螺旋蛋白,可介导 Rb 缺陷胚胎的致死性,其丢失可挽救 Rb 缺陷胎儿肝脏巨噬细胞的缺陷。Rb 通过对抗 Id2 对转录因子 PU.1(165170)(巨噬细胞分化的主要调节因子)的抑制功能来促进巨噬细胞的分化。因此,Rb在胎儿肝脏巨噬细胞中具有细胞自主功能,并抑制这些细胞中的Id2以实现确定性红细胞生成。

Sekimata 和 Homma(2004) 开发了一种组成型过表达 Mizf 的小鼠成肌细胞系(607099)。当切换到分化培养基时,这些细胞表现出 Rb 和几种分化标记物的表达降低,因此不能分化为多核肌管。Sekimata 和 Homma(2004) 得出结论,MIZF 对 RB 的抑制是肌源性分化的关键决定因素。

卡雷拉等人(2005) 表明 MITF(156845) 和 RB1 之间的合作增强了 MITF 激活转录的能力。卡雷拉等人(2005) 表明 MITF 介导的 p21(Cip1)(CDKN1A; 116899) 表达激活和随后的 RB1 低磷酸化有助于细胞周期退出和分化程序的激活。

Rb 肿瘤抑制复合物的秀丽隐杆线虫同源物指定了发育过程中的细胞谱系。王等人(2005) 表明,Rb 通路成分的突变增强了 RNA 干扰,并导致体细胞表达基因和复杂的核周结构,这些结构通常仅限于种系特异性 P 颗粒。此外,破坏RNA干扰(RNAi)的特定基因失活逆转了Rb途径突变体的细胞谱系转化。王等人(2005) 得出结论,Rb 通路成分的突变导致细胞恢复到通常仅限于秀丽隐杆线虫生殖细胞的基因表达模式。

通过分析小鼠前庭器官发育中的基因表达,Sage 等人(2005) 确定 Rb 蛋白是毛细胞中细胞周期退出的候选调节因子。定向删除 Rb1 的分化和功能性小鼠毛细胞经历有丝分裂、分裂和循环,但仍继续高度分化和功能化。此外,出生后毛细胞中 Rb1 的急剧丢失导致细胞周期重新进入。

Krutzfeldt 等人使用酵母 2 杂交筛选来鉴定影响 RB 介导的基因激活的蛋白质(2005) 发现 RFP(TRIM27; 602165) 强烈降低 RB 对糖皮质激素受体(GCCR; 138040) 介导的转录的作用,但它并没有阻止 RB 抑制 E2F 介导的转录的能力。突变分析表明,RFP 与 RB 大口袋的相互作用方式与 E2F 不同。克鲁茨费尔特等人(2005) 提出 RFP 表达可以中和 RB 介导的分化反应,同时保留 E2F 依赖性细胞周期调节和细胞凋亡保护。

劳里等人(2006) 表明,在视网膜发生过程中 RB1 丢失后,由 ARF(见 600160)、MDM2(164785)、MDMX(602704) 和 p53(191170) 介导的肿瘤监视途径被激活。RB1 缺陷的视网膜母细胞会经历 p53 介导的细胞凋亡并退出细胞周期。随后,MDMX 基因的扩增和 MDMX 蛋白表达的增加在肿瘤进展过程中被强烈选择,作为抑制 RB1 缺陷视网膜细胞中 p53 反应的机制。劳里等人(2006) 得出的结论是,他们的数据提供了证据,证明 p53 通路在视网膜母细胞瘤中失活,并且这种癌症并不像以前认为的那样起源于本质上抗死亡的细胞。此外,劳里等人。

威廉姆斯等人(2006) 发现缺乏 Rb 的小鼠成纤维细胞比野生型细胞更不易受致癌 HRAS(190020) 等位基因的影响。从 HRAS 转化的小鼠细胞或携带 HRAS 通路突变的人类肿瘤细胞中去除 RB 会抑制它们的增殖和不依赖贴壁的生长。与 Rb -/- 小鼠成纤维细胞相反,p107 -/- 和 p130 -/- 成纤维细胞比野生型细胞更容易受到 HRAS 介导的转化。此外,携带HRAS突变的人类肿瘤细胞中RB的缺失导致p107表达增加,并且p107而非RB的过度表达强烈抑制这些肿瘤细胞的增殖。威廉姆斯等人(2006) 得出结论,RB 和 p107 在 HRAS 介导的转化中具有不同的作用,并且 p107 在激活的 HRAS 背景下具有肿瘤抑制因子的作用。

莫里斯等人(2008) 证明 E2F1(189971) 是 β-连环蛋白(116806)/T 细胞因子(TCF) 依赖性转录的有效且特异性抑制剂,并且该功能有助于 E2F1 诱导的细胞凋亡。E2F1 失调会抑制腺瘤性息肉病大肠杆菌(APC; 611731)/糖原合酶激酶 3(GSK3; 参见 606784) 孤立的方式中的 β-连环蛋白活性,从而减少包括 c-MYC 在内的关键 β-连环蛋白靶标的表达。这种相互作用解释了为什么结直肠肿瘤的异常增殖依赖于β-连环蛋白转录,而RB1却保持完整。值得注意的是,E2F1 活性也受到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 8(CDK8;603184)(一种结直肠癌蛋白)的抑制。CDK8 水平升高可保护 β-连环蛋白/TCF 依赖性转录免受 E2F1 的抑制。莫里斯等人(2008)得出的结论是,

休谟等人(2008) 表明,巨细胞病毒 UL97 蛋白与人类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参见 CDK2,116953)一样,磷酸化 RB,但以细胞周期蛋白孤立的方式磷酸化 RB,并且 p21 的抑制效果较差(CDKN1A;116899)。休谟等人(2008) 得出结论,UL97 在磷酸化 RB 方面与人 CDK 功能直系同源,但不受正常 CDK 控制机制的影响。

Dgcr8(609030) 敲除小鼠胚胎干(ES) 细胞缺乏 microRNA(miRNA),增殖缓慢,并在细胞周期的 G1 期积累。Wang 等人通过筛选小鼠 miRNA,寻找能够挽救 Dgcr8 敲除小鼠 ES 细胞生长缺陷的 miRNA(2008) 鉴定了一组相关的 ES 细胞特异性 miRNA,包括 miR290 簇的几个成员。这些 miRNA 的靶位点在细胞周期蛋白 E-CDK2 通路的几种抑制剂的 3 素 UTR 中被鉴定,包括 Cdkn1a、Rb1、Rbl1、Rbl2 和 Lats2(604861)。定量 RT-PCR 证实这些基因在 Dgcr8 敲除小鼠 ES 细胞中表达增加。

王等人(2010) 发现,Rb1 的靶标 Skp2(601436) 的失活完全阻止了 Rb1 +/- 小鼠垂体的自发肿瘤发生。Skp2 失活不会抑制 Rb1 缺失的黑素细胞的异常增殖,但会诱导其凋亡。消除 p27(600778) 磷酸化再现了 Skp2 敲除的效果。王等人(2010) 得出结论,由于 SKP2 介导的磷酸化 p27 泛素化不受调节,随后发生 p27 降解和细胞周期进展,RB1 的下调具有致瘤性。

根据分化因子和细胞环境,Rb 蛋白可以抑制或促进几种主分化诱导剂的转录活性。例如,Rb 蛋白与 RUNX2(600211) 结合,增强其在体外促进成骨分化的能力。相比之下,Rb 蛋白与 E2F 共同作用,抑制脂肪生成的主要激活剂 PPARG(601487)。由于成骨细胞和脂肪细胞都可以由间充质干细胞产生,因此这些观察结果表明 Rb 蛋白可能在这两种命运之间的选择中发挥作用。卡洛等人(2010) 使用小鼠模型来解决间充质组织发育和肿瘤发生中的这一假设,并表明 Rb 状态在体内骨和棕色脂肪组织之间的命运选择中起着关键作用。

Kanber 等人基于对患有多重印记缺陷的患者进行全基因组甲基化分析(2009) 在 RB1 基因的内含子 2 中发现了一个差异甲基化的 CpG 岛。CpG 岛是源自 9 号染色体上 KIAA0649 基因(614056) 的 5 素数截短、加工假基因的一部分,对应于祖先基因开放解读码组中的 2 个小 CpG 岛。它在母本 13 号染色体上甲基化,并充当父本 13 号染色体上替代 RB1 转录本的弱启动子。在位于 22 号染色体上的其他 4 个 KIAA0649 假基因拷贝中,2 个 CpG 岛已退化,CpG 二核苷酸已完全甲基化。通过分析血细胞以及高甲基化和 5-aza-2-prime-deoxycytidine 处理的淋巴母细胞中的等位基因 RB1 转录水平,坎伯等人(2009) 发现 CpG 岛(CpG 85) 的差异甲基化使 RB1 基因表达偏向于母体等位基因。因此,坎伯等人(2009)得出的结论是,RB1 的印记方向与 CDKN1C(600856)相同,CDKN1C 在 RB1 的上游运行。同一途径的两个成分的印记表明,母体抑制细胞增殖存在强烈的进化选择。

徐等人(2014) 表明有丝分裂后的人类视锥细胞前体对 RB 耗竭特别敏感。RB 敲低诱导了预期分离的群体和完整视网膜中的视锥细胞前体增殖。增殖遵循 E2F 调控基因的诱导,并依赖于在成熟视锥细胞前体中强烈表达且在视网膜母细胞瘤细胞增殖中起关键作用的因子,包括 MYCN(164840) 和 MDM2(164785)。RB 耗尽的视锥细胞和视网膜母细胞瘤细胞的增殖还依赖于与视锥细胞前体成熟相关的 RB 相关蛋白 p107(RBL1; 116957)、SKP2(601436) 和 p27(CDKN1B; 600778) 下调。此外,RB耗尽的视锥细胞前体在原位异种移植物中形成具有人类视网膜母细胞瘤典型的组织学特征和蛋白质表达的肿瘤。徐等人。

在小鼠中,沃尔特等人(2019) 模拟了肺腺癌进展过程中的 RB 丢失以及已确定的致癌 KRAS(190070) 驱动的肿瘤中的通路重新激活。他们表明,RB 损失使癌细胞能够在肿瘤进展过程中绕过 2 个不同的障碍。首先,RB 损失消除了恶性进展期间对丝裂原激活蛋白激酶(MAPK;参见 176948)信号放大的要求。沃尔特等人(2019) 鉴定出 CDK2(116953) 依赖性的 RB 磷酸化是 MAPK 信号传导的效应子以及抗 CDK4(123829) 和 CDK6(603368) 抑制的关键介导物。其次,RB失活会放松蜂窝状态决定因子的表达,促进谱系不忠,并加速获得转移能力。相比之下,

扎图洛夫斯基等人(2020) 表明,细胞分裂周期 G1 期的细胞生长会稀释 RB,从而引发人体细胞分裂。RB 过表达增加了细胞大小和 G1 期持续时间,而 RB 缺失则减少了细胞大小并消除了出生时细胞大小和 G1 期持续时间之间的负相关性。扎图洛夫斯基等人(2020) 得出结论,通过 G1 期细胞生长进行 RB 稀释提供了促进细胞大小稳态的分子机制。

▼ 进化

Sivakumaran 等人(2005) 对不同人群和灵长类动物中 RB1 基因的序列变异进行了全面调查。对多种种族和 5 种灵长类动物的研究表明,编码区的核苷酸多样性比非编码区低 52 倍,表明存在显着的序列保守性。通过对人类和 5 种灵长类动物的 RB1 序列进行基于系统发育的最大似然分析,证实了纯化选择的发生。RB1 在 174 kb 范围内表现出广泛的连锁不平衡,仅观察到 4 个独特的重组事件,其中非洲 2 个,欧洲和西南亚各 1 个。

▼ 分子遗传学视网膜母

细胞瘤

冯等人(1987) 使用 cDNA 探针来确定视网膜母细胞瘤的病变(180200)。Fung 等人用 cDNA 探针研究了 40 例视网膜母细胞瘤中的 16 例(1987),RB 基因的结构变化是可识别的,包括在某些情况下,纯合内部缺失和相应的截短转录本。骨肉瘤也有纯合的内部缺失和截短的转录本。在 RB 基因组位点内确定了可能的删除热点。

布克斯坦等人(1988) 在 RB 基因的基因组克隆中鉴定出至少 20 个外显子,并对它们进行了临时编号。利用内含子 1 的独特序列探针,他们检测到 3 个视网膜母细胞瘤细胞系的基因组 DNA 中存在杂合缺失,以及 2 名遗传性视网膜母细胞瘤患者的成纤维细胞中的基因组重排,表明内含子 1 包含一个容易发生视网膜母细胞瘤的突变的常见位点。1 个 RB 等位基因的外显子 2-6 的 DNA 删除演示以及其他删除的演示解释了缩短的 RB mRNA 转录本的起源。

邓恩等人(1989) 使用 RB1 转录本的 RNase 保护来定位可能的突变,然后通过聚合酶链反应(PCR) 来扩增突变等位基因并对其进行测序,从而扩展了 RB1 突变的表征。21 个 RB 肿瘤中有 15 个发现了突变;在 8 个肿瘤中,确定了核苷酸序列的精确错误。4 个种系突变中的每一个都涉及小的缺失或重复,而 3 个体细胞突变是点突变,导致成熟 RB1 mRNA 的剪接改变和外显子丢失。

通过 PCR 技术,Yandell 等人(1989) 证明了 7 名单纯性视网膜母细胞瘤患者(没有该疾病家族史)的肿瘤中的单核苷酸变化。在 4 名患者中,突变仅涉及肿瘤细胞,在 3 名患者中,突变涉及正常体细胞和肿瘤细胞,但在亲本中均未发现。因此,这 3 个代表新的生发突变。所有 3 个都是视网膜母细胞瘤基因编码链中的 C 到 T 转换。3 个中的两个发生在 CpG 对处。

罗曼等人(1996) 研究了 119 名遗传性视网膜母细胞瘤患者的种系 RB1 突变。Southern 印迹杂交和 PCR 片段长度分析揭示了 48 名患者的突变。在其余 71 名患者中,他们通过异源双链分析、非同位素 SSCP 和直接测序检测到了 51 名患者(72%) 的突变。4 名患者中也发现了罕见的序列变异。RB1 基因的任何区域均不优先参与单碱基替换。在 RB1 基因内的 14 个 CGA 密码子中的大多数都观察到了反复转变。外显子 25-27 中没有观察到突变,尽管该区域包含 2 个 CGA 密码子。这向作者表明,RB1 基因 3-prime 末端区域内的突变可能不具有致癌性。在整个系列的 119 名患者中,99 名患者(83%)发现了突变。

Harbor(2001) 指出,对 RB 蛋白结构和功能的了解的最新进展为了解低外显率视网膜母细胞瘤的分子基础提供了见解。低外显率视网膜母细胞瘤突变要么导致产生的正常 RB 数量减少(1 类突变),要么导致部分功能性突变 RB(2 类突变)。

桑皮耶里等人(2006) 在 35 名无关的意大利视网膜母细胞瘤患者中,发现了 13 名(37%) 的 RB1 基因突变。在 9 名家族性病例中的 6 名和 26 名散发病例中的 7 名中发现了突变。13 个突变中有 11 个是新突变。

张等人(2012) 表明视网膜母细胞瘤基因组是稳定的,但多种癌症途径可以通过表观遗传方式解除调控。为了确定与视网膜母细胞瘤中 RB1 缺失相关的突变,Zhang 等人(2012) 对视网膜母细胞瘤进行了全基因组测序。总体突变率很低;RB1 是唯一已知的突变癌症基因。张等人(2012) 随后评估了 RB1 在基因组稳定性中的作用,并考虑了癌症通路失调的非遗传机制。例如,原癌基因 SYK(600085) 在视网膜母细胞瘤中表达上调,并且是肿瘤细胞存活所必需的。用小分子抑制剂靶向 SYK 可在体外和体内诱导视网膜母细胞瘤肿瘤细胞死亡。因此,张等人。

小细胞肺癌

横田等人(1988) 发现一些小细胞癌中 RB 转录物的数量显着减少(182280)。

亨塞尔等人(1988) 发现,所有 3 名视网膜母细胞瘤患者的 DNA 为 RB1 探针检测到的 RFLP 杂合子,显示小细胞肺癌组织 DNA 中有 1 个等位基因丢失。

哈伯等人(1988) 在 8 个原发性小细胞肺癌肿瘤中的 1 个、22 个小细胞肺癌细胞系中的 4 个以及 4 个肺类癌细胞系中的 1 个中发现了 RB 基因的结构异常。60% 的 SCLC 细胞系和 75% 的肺类癌细胞系(包括所有 DNA 异常的样本)中不存在 RB mRNA。相比之下,在 90% 的非 SCLC 细胞系和所有正常人肺中都发现了 RB 转录本。有趣的是,SCLC 和肺类癌都是神经内分泌肿瘤。

霍洛维茨等人(1990) 发现视网膜母细胞瘤细胞中普遍存在的视网膜母细胞瘤蛋白失活存在于大多数小细胞肺癌和三分之一的膀胱癌中,但在其他人类肿瘤中很少见。

转移性癌症

罗宾逊等人(2017) 对 500 名患有不同谱系和活检部位的转移性实体瘤的成年患者进行了全外显子组和转录组测序。转移性癌症中最常见的体细胞改变基因包括 TP53(191170)、CDKN2A(600160)、PTEN(601728)、PIK3CA(171834) 和 RB1。12.2% 的病例存在假定的致病种系变异,其中 75% 与 DNA 修复缺陷有关。RNA 测序补充了 DNA 测序,以识别基因融合、通路激活和免疫分析。

▼ 等位基因变异体(28 个选定示例):

.0001 视网膜母细胞瘤,体细胞
RB1,1-BP DEL,2657G
在双侧视网膜母细胞瘤(180200) 患者(RB-2) 的肿瘤中,Yandell 等人(1989) 鉴定出 RB1 基因外显子 24(编码氨基酸 840)中 1 bp 缺失(2657delG) 的杂合性,导致外显子 25 发生移码和新的终止密码子。这是体细胞突变。

.0002 视网膜母细胞瘤,体细胞
RB1,IVS19,TC,+2
在单侧视网膜母细胞瘤(180200) 患者(RB-88) 的肿瘤中,Yandell 等人(1989) 在 RB1 基因中外显子 19 之后的内含子中前 2 个核苷酸处发现了 GT 到 GC 的变化。剪接供体位点的丢失阻止了正常剪接。在患者或父母的白细胞中未发现该突变。

.0003 视网膜母细胞瘤
RB1,ARG445TER
在患有双侧视网膜母细胞瘤(180200) 的患者(RB-74) 的肿瘤中,Yandell 等人(1989) 鉴定了 RB1 基因外显子 14 中碱基对 1462 处 C 到 T 转变的杂合性,导致 arg445 到 ter 取代。这是一种从头种系突变。

.0004 视网膜母细胞瘤
RB1,SER567LEU
在双侧视网膜母细胞瘤(180200) 患者(RB-104) 的肿瘤中,Yandell 等人(1989) 在 RB1 基因的外显子 18 中发现了 1838C-T 转变,导致 ser567 到 leu 的取代。这代表了新种系突变的纯合性。

.0005 视网膜母细胞瘤
RB1,ARG787TER
在患有双侧视网膜母细胞瘤(180200) 的患者(RB-53) 的肿瘤中,Yandell 等人(1989) 鉴定了 RB1 基因外显子 23 中的杂合 2498C-T 转换,导致 arg787 到 ter 的取代。这代表了一种新的种系突变。

.0006 视网膜母细胞瘤,体细胞
RB1,1-BP DEL,2381G
在患有单侧视网膜母细胞瘤(180200) 的患者(RB-45) 的肿瘤中,Yandell 等人(1989) 在 RB1 基因的外显子 22 中发现了一个 1-bp 缺失(2381delG),这导致了移码并在外显子 22 附近产生了一个新的终止密码子。这是肿瘤中以杂合状态存在的体细胞突变。

.0007 视网膜母细胞瘤,体细胞
RB1,IVS10,GT,+1
在患有视网膜母细胞瘤(180200) 的患者(RB-119) 的肿瘤中,Yandell 等人(1989) 鉴定了外显子 10 后内含子中第一个核苷酸中的 G 到 T 颠换,这导致剪接/供体位点丢失并阻止正常剪接。肿瘤中的突变是体细胞突变和杂合突变。

.0008 视网膜母细胞瘤
RB1,ARG358TER
来自视网膜母细胞瘤患者(180200) 的细胞系 RB-W24,Yandell 等人(1989) 在 RB1 基因的外显子 11 中发现了 1119C-T 转变,导致 arg358 到 ter 的取代。扬德尔等人(1989) 无法表征这种突变,因为正常的体细胞组织无法用于研究。

.0009 膀胱癌,躯体
RB1,IVS20,AG,-2
在命名为 J82 的膀胱癌(109800) 肿瘤中,Horowitz 等人(1989) 在 RB1 基因的内含子 5 引物到外显子 21 的最后一个核苷酸旁边发现了 A 到 G 的转变。剪接受体位点的丢失阻止了正常剪接。

.0010 肺癌小细胞癌,体细胞
RB1,GLU748TER
在指定为 H69 的小细胞肺癌肿瘤(182280) 中,Yandell 等人(1989) 在 RB1 基因的外显子 22 中发现了 2379G-T 颠换,导致 glu748-to-ter 取代。

.0011 视网膜母细胞瘤,体细胞
RB1,IVS12,GA,+1
在 2 名不相关的单侧和单灶性视网膜母细胞瘤患者中(RB571,RB600)(180200),Dunn 等人(1989) 发现相同的体细胞点突变导致外显子 12 丢失。外显子 12 丢失引起的移码导致 379 个氨基酸的截短蛋白质。外显子 12 剪接供体位点处的 G 到 A 转变是导致异常剪接的原因。

.0012 视网膜母细胞瘤
RB1、5-BP DEL、EX8
在双侧视网膜母细胞瘤(180200) 患者(RB429) 中通过 RB1 mRNA 的 RNase 保护和 PCR-cDNA 测序。邓恩等人(1989) 发现了 RB1 基因中的一个突变:外显子 8 中的 5 bp 缺失导致移码,并在外显子 8 中产生一个新的终止密码子。预测的截短蛋白将包含 268 个氨基酸。邓恩等人(1989) 无法证实这是种系突变,因为无法获得来自患者的体细胞用于研究。

.0013 视网膜母细胞瘤
RB1、55-BP DUP、EX10
在患有视网膜母细胞瘤(180200) 的患者(RB538) 的肿瘤中,Dunn 等人(1989) 在 RB1 基因的外显子 10 内发现了 55 bp 的重复。移码导致第 346 位出现新的终止密码子。这是种系突变。

.0014 视网膜母细胞瘤
RB1、10-BP DEL、EX18
在患有视网膜母细胞瘤(180200) 的患者(RB543) 的肿瘤中,Dunn 等人(1989) 在 RB1 基因的外显子 18 内发现了 10 bp 的缺失,导致移码和新的终止密码子。预测的截短蛋白质将包含 586 个氨基酸。这是种系突变。

.0015 视网膜母细胞瘤
RB1、9-BP DEL、EX19
来自患有视网膜母细胞瘤(180200) 的患者(RB570) 的肿瘤 RB470B,Dunn 等人(1989) 证明了 RB1 基因的外显子 19 中存在 9 个 bp 的缺失,从而产生了 TAA 终止密码子。预测的截短蛋白质将有 649 个氨基酸。这是种系突变。在该患者的 4 个不同肿瘤中鉴定出不同的体细胞突变(614041.0016)。

.0016 视网膜母细胞瘤,体细胞
RB1,EX22DEL
在患有双侧视网膜母细胞瘤的 RB570 患者中,其 RB1 基因的外显子 19 中携带 9-bp 缺失,作为种系突变(614041.0015),Dunn 等人(1989) 在所研究的 4 个孤立肿瘤中均发现了不同的体细胞突变。RFLP 研究表明,这是 2 种不同的 LOH(“杂合性缺失”)突变,即外显子 22 的缺失,并且是一种尚未确定变化的确切性质的肿瘤。

.0017 视网膜母细胞瘤
RB1,189G-T,启动子突变
酒井等人(1991) 在视网膜母细胞瘤患者的 RB 基因 5-prime 区域发现了 2 个突变(180200)。一种是起始蛋氨酸密码子的 189 bp 5-prime G-to-T 颠换;第二个是起始蛋氨酸密码子(614041.0018) 上游 198 bp 处的 G 到 A 转换。这些突变的外显率似乎很低;1个家庭中的两名携带者仅患有单侧视网膜母细胞瘤,而第二个家庭中至少有3名绝对携带者没有视网膜母细胞瘤。第一个家族中的突变位于与 ATF 共有序列同源的序列内,ATF 是与 CREB1(123810) 相关或相同的转录因子。第二个突变位于与 SP1(189906) 识别的序列相似的序列中,SP1 是一种具有锌指 DNA 结合结构域的转录因子。酒井等人(1991)证明这些天然突变体不结合提到的转录因子。突变的不完全外显可能与以下事实有关:突变导致RB基因表达量的减少,而不是其完全失活。为了发展成视网膜母细胞瘤,携带这些突变之一的视网膜细胞可能需要获得同源正常等位基因的第二个完全功能丧失的突变。

.0018 视网膜母细胞瘤
RB1,198G-A,启动子突变
请参见 614041.0017 和 Sakai 等人(1991)。

.0019 视网膜母细胞瘤
RB1、ARG661TRP
在 2 个具有异常低外显率视网膜母细胞瘤表型(180200) 的家族中,许多携带该基因的个体未受影响、单方面受影响或有肿瘤自发消退的证据,Onadim 等人(1992) 发现了 RB1 外显子 20 的突变(另请参见 614041.0020。)在 1 个家族中,密码子 661 中的 C 到 T 转换将精氨酸(CGG) 密码子转换为色氨酸(TGG) 密码子。不完全的外显率可能表明这种单一氨基酸的变化改变了蛋白质的结构/功能,使得肿瘤发生并非不可避免。

Cowell 和 Bia(1998) 指出 Lohmann 等人(1994) 在 2 个外显率较低的家族中发现了相同的密码子 661 突变。Cowell 和 Bia(1998) 参考了他们未发表的观察结果,在另一个家庭中发现了相同的突变,其中两个受影响的孩子和未受影响的父亲都携带 arg661-to-trp(R661W) 突变。

奥特森等人(1999) 指出,已报道了 9 个家族性视网膜母细胞瘤不完全外显并携带 R661W 突变的家庭。他们对该突变的研究表明该突变对温度敏感。

.0020 视网膜母细胞瘤
RB1、GLN675TER
参见 614041.0019。在第二个视网膜母细胞瘤外显率不完全的家族中(180200),Onadim 等人(1992) 观察到密码子 675 中的 G 到 T 转换,将谷氨酰胺(GAA) 转换为终止密码子(TAA)。该突变发生在潜在的隐秘剪接受体位点附近,增加了选择性剪接产生不太严重破坏的蛋白质的可能性。

.0021 视网膜母细胞瘤
RB1、IVS21、GA、-1
Schubert 等人(1997) 在视网膜母细胞瘤(180200) 的不完全外显率和表达性可变的家族中发现了剪接突变,表现为相对较晚的发病、单侧性和未受影响携带者的出现。通过 PCR 鉴定了两种 RB1 cDNA 产物:野生型产物和缺少外显子 21 的突变 cDNA。基因组 DNA 的序列分析表明,在外显子 21 的最后一个碱基处存在 G 到 A 的转变。突变等位基因没有改变氨基酸密码;突变等位基因没有改变氨基酸密码。GAG 和 GAA 都编码 glu。然而,这种改变降低了外显子边界剪接位点与共有序列的匹配度。研究表明,该突变严重降低了突变体 mRNA 的正确剪接,但并未消除它。

.0022 视网膜母细胞瘤,三边
RB1,ARG556TER
Onadim 等人在患有异位颅内视网膜母细胞瘤的儿童中(1997) 在视网膜和松果体肿瘤中发现纯合(或半合)状态的 RB1 基因的外显子 17(密码子 556)存在无义突变(180200)。13个月大时被诊断为双侧视网膜母细胞瘤;该患者在初次诊断为视网膜母细胞瘤 32 个月后出现松果体肿瘤。RB1 突变是 CpG 二核苷酸内的 C 到 T 转变(CGA 到 TGA),将精氨酸密码子转换为终止密码子(R556X)。该突变发生在编码 Rb 蛋白“口袋”区域部分的基因区域。该突变杂合地存在于患者体细胞的 DNA 中。父亲和母亲的血液 DNA 中均不存在这种突变,并且被证明发生在源自父亲的 RB1 基因的拷贝上。Hogg 等人报道了这种突变(1993) 在单侧非遗传性视网膜母细胞瘤病例中发现视网膜肿瘤。Cowell 等人将相同的突变鉴定为种系突变(1994)和刘等人(1995)。

.0023 视网膜母细胞瘤
RB1,3-BP DEL
Lohmann 等人(1994) 描述了视网膜母细胞瘤(180200) 家系中受影响成员的种系 del480 RB1 突变(RB1 密码子 480 的框内缺失,由三联体核苷酸缺失引起),显示出不完全外显率。奥特森等人(1999)证明这种突变是温度敏感的。该家族的病眼比(DER) 评分为 1.0,有 5 名必然携带者:1 名未受影响,3 名患有单侧疾病,1 名患有双侧疾病。

.0024 视网膜母细胞瘤
RB1,CYS712ARG
Otterson 等人在先前报道的 2 个孤立家族中存在视网膜母细胞瘤(180200) 外显不完全和 RB1 基因中的 cys712 至 arg(C712R) 错义突变(1999)发现该突变对温度敏感。

.0025 视网膜母细胞瘤
RB1、IVS6、GT、+1
在 2 个不完全外显视网膜母细胞瘤的不相关家族中(180200),Klutz 等人(2002)在RB1基因中发现了IVS6+1G-T剪接位点突变。对白细胞 RNA 的分析表明,这种突变导致外显子 6 的跳跃。虽然这种缺失导致了移码,但大多数突变携带者并未患上视网膜母细胞瘤。同一家族成员之间产生的无义 mRNA 的相对丰度有所不同,并且与正常等位基因的转录水平相似或相当低。

.0026 视网膜母细胞瘤
RB1,TYR606TER
De Jong 等人(2006) 描述了一名 27 岁白人男性的 RB1 基因中存在 g.153211T-A(tyr606-to-ter;W606X)突变的 27 岁白人男性,其未经治疗且其他正常的右眼中视网膜母细胞瘤的生长、临床病程和组织病理学(180200) 被记录下来,其左眼在 2 岁时因 2 种视网膜母细胞瘤而被摘除。尽管进行了广泛的治疗,但由于肿瘤复发和种植、假性前房积脓和眼内压升高,右眼不得不被摘除。

.0027 视网膜母细胞瘤
RB1、23-BP DUP、NT43
在视网膜母细胞瘤不完全外显的大家族中(180200),Sanchez-Sanchez 等人(2007) 在 RB1 基因的外显子 1 中发现了 23 bp 的重复,导致外显子 2 发生移码和提前终止。10 名突变携带者中只有 3 名(30%) 受到疾病影响。RT-PCR 分析表明,该突变不会诱导无义介导的衰变。培养细胞中的转录物表达表明,涉及met113和可能的met223的下游替代框内翻译位点被用来生成已知并怀疑具有肿瘤抑制活性的N端截短的RB1产物。研究结果表明,该家族疾病外显率的调节是通过内部翻译启动来实现的。

.0028 视网膜母细胞瘤
RB1,IVS23AS,AG,-1398
Dehainault 等人在 2 名 2 岁时诊断出患有视网膜母细胞瘤(180200) 的兄弟中(2007) 鉴定了 RB1 基因(IVS23AS-1398A-G) 内含子 23 中的 -1398A-G 转换,导致外显子 23 和 24 之间插入 103 bp。计算机分析表明,产生了一个神秘剪接位点,导致内含子序列外显子化。未受影响的父亲也携带这种突变,可能处于镶嵌状态。该突变并未通过点突变或大重排筛选来鉴定,仅通过使用从接受嘌呤霉素治疗的患者淋巴母细胞中提取的 RNA 进行完整转录本分析来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