腺苷酸激酶缺乏症、溶血性贫血
腺苷酸激酶缺乏引起的溶血性贫血是由染色体 9q34 上AK1 基因( 103000 ) 中的纯合或复合杂合突变引起的,因此该条目使用了数字符号(#)。
▼ 临床特征
Szeinberg 等人的第二代阿拉伯父母的 2 个后代(1969)发现在假定的杂合子中具有中等水平的明显 AK 缺乏。两者均出现严重贫血。
在对一个黑人家庭的研究中,Beutler 等人(1982)发现,尽管腺苷酸激酶活性水平几乎无法检测到,可能代表鸟苷酸激酶,但红细胞能够维持其腺嘌呤核苷酸水平并正常循环。他们得出结论,先前报道的 AK 缺乏病例代表溶血与酶缺乏的机会关联,而不是因果关系。
在Boivin 等人 报道的家庭中(1971),先证者有精神运动迟缓和中度先天性溶血性贫血,红细胞 AK 活性显着降低。父母有一半正常的AK活动。提出了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Miwa 等人报道了另一个家庭,日本人(1983 年)。先证者为 10 岁女孩,身心发育正常,新生儿期轻度至中度溶血性贫血,肝脾肿大。红细胞 AK 活性为正常值的 44%。令人费解的是,先证者的母亲、妹妹和外祖父的酶活性只有一半正常。
拉尚等人(1991)报道了与溶血性贫血相关的 AK 缺乏症的第五个家庭。没有一个家庭与 AK 缺乏症有因果关系。拉尚等人(1991)提出缺陷发生在缺乏 AK 的红细胞中的多种磷酸转移酶中,并且这些其他缺陷会产生有害的损伤,从而促进红细胞存活时间的缩短。
托伦等人(1994)描述了一个有 6 名儿童出现 AK 缺乏症的家庭;其中 3 人同时存在 G6PD 缺乏症和 AK 缺乏症。尽管杂合子没有症状,但纯合子患有先天性慢性非球形溶血性贫血,血红蛋白水平为 8-9 g/dl。同样缺乏 G6PD 的患者患有更严重的溶血性贫血,血红蛋白水平约为 6 g/dl。AK缺陷儿童也有智力障碍。6 名儿童中有 5 名进行了脾切除术,导致溶血过程完全缓解。
比安奇等人(1999)报告了 2 名意大利血统的同胞患有轻度慢性溶血性贫血、精神运动障碍和无法检测到的腺苷酸激酶活性。他们表示,除Beutler 等人的病例外,所有先前报告的病例(1983)患有慢性非球形溶血性贫血。仅部分患者出现精神运动障碍。
▼ 分子遗传学
在溶血性贫血患者中,Matsuura 等人(1989)证明了 AK1 基因的外显子 6 中的突变,导致 arg128 到 trp 取代( 103000.0001 )。
在一名患有溶血性贫血和红细胞腺苷酸激酶活性检测不到的意大利儿童中,Qualtieri 等人(1997)鉴定了 AK1 基因中 tyr164 到 cys 替换( 103000.0003 ) 的纯合性。
Bianchi 等人在 2 名意大利血统的同胞中,患有轻度慢性溶血性贫血、精神运动障碍和无法检测到的腺苷酸激酶活性(1999)鉴定了 AK1 基因中的 arg107-to-ter 突变( 103000.00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