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房颤动,家族性,9

家族性心房颤动 9(ATFB9) 是由染色体 17q24.3 上的 KCNJ2 基因( 600681 ) 的杂合突变引起的,因此此条目使用了数字符号(#)。

▼ 说明

心房颤动是最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影响超过 200 万美国人,总体患病率为 0.89%。患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迅速增加,在 40 至 60 岁之间增加到 2.3%,在 65 岁以上增加到 5.9%。最可怕的并发症是血栓栓塞性中风(Brugada 等,1997)。

有关房颤遗传异质性的讨论,请参见608583。

▼ 临床特征

夏等人(2005)研究了一个分离常染色体显性房颤(AF) 的 4 代中国家庭。先证者是一名 59 岁的男性,他在 54 岁时被诊断为 AF,每月发作 2 至 3 次阵发性 AF。他的父亲和姐姐分别在 58 岁和 50 岁时被诊断出来,在他们死前有持续的心房颤动。一位在 50 岁时被诊断为阵发性 AF 的妹妹每周发作一次或两次,一位 57 岁的侄女在 24 小时心电图(ECG) 记录中被诊断为阵发性 AF。所有受影响的家庭成员的心电图 QT 间期正常,没有出现肌肉无力或晕厥,24 小时心电图监测没有频繁的室性早搏或室性心动过速。血清钾水平在正常范围内。没有患者表现出任何综合征特征,例如腭裂、低位耳朵、身材矮小、弯曲指、并指或短指。

▼ 测绘

在患有心房颤动的 4 代中国家庭中,夏等人(2005)进行了连锁分析,并获得了侧翼微卫星标记 D17S949 的 2 点 lod 得分为 1.93(theta = 0.0)。

▼ 分子遗传学

Xia 等人在来自 30 个与心房颤动(AF)无关的中国亲属的先证者中(2005)分析了 10 个候选离子通道或转运蛋白相关基因,发现其中 1 个先证者的 KCNJ2 基因( 600681.0014 ) 存在杂合错义突变。这个 4 代家族中的所有受影响个体以及先证者的 42 岁和 33 岁的侄子都携带该突变,在 24 小时心电图监测中未检测到 AF。鉴于他们相对年轻和 AF 的阵发性,Xia 等人(2005)不排除侄子受到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