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聋,常染色体显性非综合征性感觉神经 15

常染色体显性耳聋 15(DFNA15) 是由染色体 5q32 上的 POU4F3 基因( 602460 )的杂合突变引起的,因此此条目使用了数字符号(#) 。

▼ 说明

常染色体显性耳聋 15 是一种进行性非综合征性感觉神经性听力损失,在 20 岁到 60 岁之间出现语言后发病(Kim 等人总结,2013 年)。

▼ 临床特征

瓦哈瓦等人(1998)研究了以色列犹太家庭的渐进性听力损失,该家庭的祖先可追溯到意大利,随后迁移到包括突尼斯、利比亚和埃及在内的多个北非和中东国家,该家庭的分支现在居住在以色列,美国、比利时。五代人表现出进行性耳聋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听力受损家庭成员的最早记录涉及一名 1843 年出生于利比亚的人。他有4个孩子,其中只有1个受到影响。这个被称为 H 家族的亲属的听力损失开始于 18 至 30 岁之间,到 50 岁时出现中度至重度听力缺陷。

科林等人(2008)报道了一个荷兰大家庭,其中多名成员有听力损失。在发病年龄、进展水平和听力图形状方面存在很大的临床变异性。例如,1 名患者报告在青春期前后主观发病,而另一名患者在 20 岁时发病。

李等人(2010)报道了一名 44 岁的韩国女性,她从 20 岁开始出现进行性感觉神经性听力损失。家族史显示受影响的家庭成员跨越 4 代。

金等人(2013 年)报道了一个大型 6 代韩国家庭,其中多人语言后出现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发病年龄从十几岁到五十岁不等,没有患者有额外的综合征特征。纯音听力图显示双侧轻度至中度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听力图平坦至轻微向下倾斜。

▼ 遗传

Vahava 等人报道的家族中 DFNA15 的遗传模式(1998 年)和Kim 等人(2013)与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一致。

▼ 测绘

通过对一个有听力损失的大家庭的连锁分析,Vahava 等人(1998)在染色体 5q31-q33 上鉴定了一个基因座,称为 DFNA15。候选 25-cM 区域以 D5S1979 和 D5S422 为界。对该家族耳聋的最大似然遗传模型的分析表明,一种罕见的常染色体显性等位基因在 40 岁时具有完全外显率,到 40 岁时其他原因引起的耳聋概率为 0.05(换句话说,5% 的表型)。

▼ 分子遗传学

在寻找 DFNA15 连锁区域的候选基因时,Vahava 等人(1998)注意到基于小鼠Pou4f3的定位以及人类5号和18号染色体与小鼠18号染色体的同源性,第4类POU结构域转录因子-3基因(POU4F3)可能位于5q。POU4F3被认为是一个很好的候选者。导致人类耳聋的基因,因为Pou4f3的两个等位基因的靶向缺失导致小鼠完全耳聋。为了更精确地绘制 POU4F3 的图谱,他们合成了人类 POU4F3 cDNA 序列的引物,并使用这些引物来扩增 CEPH3 酵母人工染色体(YAC) 文库的库。通过这种方式,在H家族中发现了含有与耳聋相关的标记的YAC,表明POU4F3必须位于DFNA15连锁区域内。使用设计用于扩增和测序整个编码区的引物,他们发现了一个 8 bp 缺失(602460.0001) 在 POU4F3 基因的外显子 2 中。这种缺失的预测结果是从密码子 295 开始的移码和在位置 299 的过早翻译停止。在选择代表各种北非和中东犹太血统的 114 个无关个体的 POU4F3 基因中未发现缺失。犹太族人口到家庭 H.

在 2 个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听力损失无关的荷兰家庭的受影响成员中,Collin 等人(2008)在 POU4F3 基因中鉴定了 2 个不同的杂合突变(分别为602460.0002和602460.0003)。

在一名患有 DFNA15 的 44 岁韩国女性中,Lee 等人(2010)鉴定了 POU4F3 基因中的杂合截断突变( 602460.0005 )。体外表达研究表明,突变蛋白失去了大部分的核定位以及转录活性。先证者是 42 名无血缘关系的常染色体显性非综合征性听力损失韩国患者中的 1 名,这些患者被测序为 POU4F3 突变。

Kim 等人使用连锁分析和全外显子组测序的组合(2013)在一个患有DFNA15 的韩国大家庭的受影响成员中 发现了 POU4F3 基因(R326K; 602460 ) 中的杂合错义突变。

▼ 动物模型

通过比较胚胎第 16.5 天野生型和 Pou4f3 突变型聋小鼠的内耳基因表达谱,Hertzano 等人(2004)将 GFI1 基因( 600871 ) 确定为受 Pou4f3 调控的靶基因。Pou4f3 的缺乏导致 Gfi1 表达水平的降低,并且 Gfi1 mRNA 丰度的动态与 Pou4f3 的表达模式密切相关。免疫组织化学和超微结构分析显示,Gfi1 的缺失导致外毛细胞变性,这与在 Pou4f3 突变体中观察到的情况相当。赫扎诺等人(2004)得出结论,Gfi1 是毛细胞特异性转录因子的第一个下游靶标,他们认为 Pou4f3 突变体中的外毛细胞变性可能在很大程度上或完全是 Gfi1 表达丧失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