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L16 结合蛋白 3
人类巨细胞病毒(CMV) 经常感染年轻人并在个体的一生中以潜伏状态持续存在,部分原因是主要组织相容性(MHC) I 类表达下调和 T 细胞介导免疫的逃避,偶尔会出现无症状的病毒脱落。然而,在免疫功能低下的个体中,再激活和不受控制的复制会导致发病率和死亡率。自然杀伤(NK) 淋巴细胞控制 CMV,但病毒似乎与一些 NK 细胞上表达的抑制性受体相互作用,例如 LIR1(LILRB1; 604811 )。Cosman 等人使用流式细胞术鉴定与 CMV 编码的糖蛋白 UL16 相互作用的细胞蛋白(2001)鉴定了编码 ULBP1 的 Namalwa Burkitt 淋巴瘤细胞 cDNA(605697)。通过以 ULBP1 为探针搜索 EST 数据库,他们确定了编码 ULBP3 的 cDNA。序列分析预测,与 ULBP1 和 ULBP2( 605698 )有 55% 相同的 241 个氨基酸的蛋白质包含 α-1 和 α-2 结构域,如 MICA( 600169 )、MICB( 602436 ) 和 HLA-A( 142800 ),但缺乏参与这些分子与 β-2-微球蛋白(B2M; 109700 ) 结合的 α-3 结构域)。ULBP3 不是跨膜结构域,而是与膜具有推定的糖基磷脂酰肌醇(GPI) 连接。酶学分析证实 ULBP 确实在细胞表面与 GPI 连接。RT-PCR 分析检测到 T、B 和红白血病细胞系以及多种组织中的 ULBP 表达。在结肠和胃肿瘤中表达上调,在肾肿瘤中表达下调。FACS 分析表明蛋白质表达通常与信息表达相关。
▼ 测绘
科斯曼等人(2001)指出 ULBP1、ULBP2 和 ULBP3 基因对应到 6q25,在 6p 上的 MHC 复合体之外。
▼ 基因功能
Cosman 等人的结合分析(2001)表明可溶性或细胞结合的 ULBP1、ULBP2 和 MICB,但不是 ULBP3 或 MICA,与 UL16 强烈结合。竞争性结合试验表明 UL16 和 ULBP1、ULBP2 和 MICB,但不是 MICA 或 ULBP3,与 NK 细胞结合。ULBP、MICA 和 MICB 被发现与表达 NKG2D( 611817 ) 和 DAP10( 604089 ) 的细胞结合,但不能单独与任何一个结合。ULBP-亮氨酸拉链融合蛋白刺激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 138960 )、淋巴毒素-α(LTA; 153440 ) 和 CCR8( 601834 ) 的产生) 配体,I-309。任何 ULBP 或 MIC 分子的表达克服了 MHC I 类通过杀伤细胞免疫球蛋白样受体(KIR; 见604936 ) 诱导的 NK 细胞裂解保护,表明这些蛋白质将主要刺激信号转导至 NK 细胞。
萨瑟兰等人(2002)表明 NKG2D 融合蛋白或 NKG2D 抗体阻断了 ULBP 和 MIC 与原代 NK 细胞的结合,表明 NKG2D 是 ULBP 的反结构。免疫印迹分析表明,ULBP 刺激显着的蛋白质磷酸化,尤其是 JAK2( 147796 ) 和 STAT5(参见604260),并诱导 ERK(参见601795)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 途径的激活。免疫沉淀分析表明,ULBP 触发诱导 p85( 171833 ) 和p110( 601232 ) 的磷酸化) 磷脂酰肌醇 3-激酶(PI3K) 的亚基通过 NKG2D 信号伙伴 DAP10。反过来,发现 PI3K 是 ULBP 诱导的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产生所必需的。在所有情况下,Sutherland 等人(2002)观察到与 ULBP2 或 ULBP1 相比,ULBP3 与 NKG2D 的结合更弱,并且诱导的信号反应更弱。
据推测,如果 NKG2D 配体在遗传易感个体中过度表达,则会引发针对表达配体的组织的自身免疫反应。为了在斑秃( 104000 ) 的情况下研究这一假设,Petukhova 等人(2010 年)检查了 ULBP3 在患者受损头皮毛囊和对照组未受影响头皮中的表达。他们观察到在活动性疾病期间,ULBP3 的表达在毛囊真皮鞘中显着上调。
鲍曼等人(2011)用来自 JC 和 BK 多瘤病毒的 microRNA(miRNA) 转导人类 B 细胞系,并使用流式细胞术分析观察到 ULBP3 表达降低。病毒 miRNA 介导的 ULBP3 表达减少导致 NKG2D 依赖性杀伤减少。计算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分析表明,病毒 miRNA 与 ULBP3 的 3 素 UTR 结合。在感染期间,病毒 miRNA 降低了 ULBP3 的表达并允许病毒从 NKG2D 识别中逃逸。抑制病毒 miRNA 活性可恢复 ULBP3 表达并增强 NK 细胞介导的对 JCV 感染细胞的杀伤。鲍曼等人(2011)得出结论,来自 JCV 和 BKV 的相同 miRNA 下调 ULBP3 以逃避 NKG2D 介导的消除。
▼ 分子遗传学
Romphruk 等人(2009)测序了 RAET1E(ULBP4; 609243)、RAET1G(609244)、RAET1H(ULBP2)、RAET1I(ULBP1)、RAET1L(611047) 和 RAET1N 基因的多态性外显子 2 和 3 ,它们都编码NKG2D的配体,在176 名健康无关的泰国东北部人。他们确定了几个 SNPS,包括 RAET1E、RAET1G 和 RAET1H 中的非同义 SNP。值得注意的是,在高加索人中具有多态性的 RAET1N 基因在泰国人群中似乎没有多态性。Romphruk 等人(2009)提出 RAET1 多态性可能有助于未来分析不同疾病条件下的免疫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