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聋,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65
常染色体显性耳聋 65(DFNA65) 是由染色体 16p13 上的 TBC1D24 基因( 613577 ) 中的杂合突变引起的。
TBC1D24 基因中的双等位基因突变导致常染色体隐性耳聋 86(DFNB86; 614617 )。
▼ 说明
常染色体显性耳聋 65 的特征是在 30 岁时出现缓慢进行性听力损失的舌后发作。听力损失最初影响高频,最终影响所有频率,并在 70 岁时导致严重到极重度的耳聋。前庭功能正常(Zhang et al., 2014)。
▼ 临床特征
张等人(2014)报道了一个 4 代汉族家庭,其中至少 11 名成员在 40 岁之前出现非综合征性听力障碍。大多数受影响的个体在 20 多岁时发展为影响高频的缓慢进行性听力障碍。在 70 岁时,耳聋发展为严重到严重的听力损失,影响所有频率。没有证据表明前庭功能障碍。
阿扎耶兹等人(2014)报道了一个多代的欧洲血统家庭,从第三个十年开始,语言后开始出现进行性听力损失。受影响个体的听力图有一个温和的向下倾斜的配置。
▼ 遗传
Zhang 等人报道的家族中 DFNA65 的遗传模式(2014)与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一致。
▼ 测绘
通过对具有常染色体显性语言后听力损失发作的家庭进行全基因组连锁分析,Zhang 等人(2014)发现与染色体 16p13.3 上 2.07-Mb 间隔的联系(标记rs7187438处的最大 lod 得分为 3.80 )。该区间与 DFNB86 的区间重叠。
▼ 分子遗传学
同时和孤立地,张等人(2014)和Azaiez 等人(2014 年)分别在一个汉族家庭和一个欧洲家庭的受影响成员中发现了 TBC1D24 基因(S178L; 613577.0014 )中相同的杂合错义突变,具有年轻成人发病的进行性听力损失。这些突变是通过结合作图和全外显子组测序发现的,与每个家族的疾病分离。未进行功能研究;然而,在发育中的小鼠耳蜗中,两组均发现 Tbc1d24 在内外毛细胞的静纤毛以及螺旋神经节神经元中表达。张等人(2014)表明突变导致功能获得或显性负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