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网膜色素变性 33

视网膜色素变性 33(RP33) 是由染色体 2q11 上 SNRNP200 基因( 601664 )中的杂合突变引起的,因此此条目使用了数字符号(#) 。

有关色素性视网膜炎的表型描述和遗传异质性的讨论,请参见268000。

▼ 临床特征

赵等人(2006)报道了一个中国家庭,其中 13 名成员跨越 4 代,以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模式发展为色素性视网膜炎。受影响的个体在大约 16 至 18 岁时出现夜盲症。随后,视力逐渐下降,周边视野逐渐消失。眼底检查结果不一,但包括蜡状苍白视盘、视网膜小动脉衰减、骨针色素沉着和视网膜色素上皮萎缩。视网膜电图(ERG) 反应降低。

李等人(2010)检查了分离非综合征常染色体显性 RP 的 4 代中国家庭的 12 名受影响成员。发病的平均年龄为 7 至 8 ,尽管有些人在 10 至 11 岁时稍晚受到影响。受影响的个体出现视野变窄和夜盲症并伴有视力丧失;眼底照片显示 RP 的典型变化,包括蜡状、苍白的视盘、视网膜动脉衰减和视网膜中周的骨针状色素沉积。受影响个体的视野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变窄,最终导致周边视力丧失,而中心视力相对保留,即使在 14 岁的女孩中也是如此。受影响的个体在 ERG 上有典型的 RP 变化,包括杆的丧失,以及在更高级的情况下,锥体反应。一名 45 岁受严重影响的男性的结果显示,在明视或暗视条件下几乎没有可检测到的活动。然而,受影响较轻的 14 岁女孩的明视和 30-MHz 闪烁反应显示视锥细胞功能保留,而视杆细胞反应在暗视条件下降低,这与主要是视杆细胞病理学一致。女孩的多灶性 ERG 也显示中央黄斑区功能保留,而周边黄斑区信号减弱。与主要的杆状病理学一致。女孩的多灶性 ERG 也显示中央黄斑区功能保留,而周边黄斑区信号减弱。与主要的杆状病理学一致。女孩的多灶性 ERG 也显示中央黄斑区功能保留,而周边黄斑区信号减弱。

刘等人(2012)研究了 4 代中国非综合征性 adRP 家庭的 5 名受影响成员。夜盲症始终是主要症状,发病年龄在 10 至 15 岁之间。受影响的成员还报告了在 50 岁时视力逐渐下降和进行性视野丧失。眼底检查显示 RP 的典型变化,ERG 显示反应减少或无法记录。2 名受累女性在 50 岁时也被诊断为闭角型青光眼:其中 1 名女性的检查显示前房浅且双眼杯盘比增大;由于球状角膜病变,无法对另一名女性进行检查。

▼ 测绘

通过对一个患有常染色体显性视网膜色素变性(adRP) 的中国家族进行全基因组扫描,Zhao 等人(2006)确定了染色体 2q11.2 上的候选疾病位点 RP33(标记 D2S2222 处的最大多点 lod 评分为 4.69)。单倍型分析在 D2S2159 和 D2S1343 之间定义了 2cen-q12.1 的 4.8-cM(9.5-Mb) 间隔。分子分析排除了 SEMA4C( 604462 )、CNGA3( 600053 )、HNK1ST(CHST10; 606376 ) 和 MERTK( 604705 ) 基因中的突变。

在一个分离 adRP 的 4 代中国家庭中,Li 等人(2010)对 17 个已知的 adRP 基因座进行了筛选,除 2 号染色体上的所有标记都获得负 lod 分数。在染色体 2q11 上使用附加标记进行精细定位在 D2S2333 和 D2S2216 分别产生了 3.5 和 3.46 的最大 2 点 lod 分数(两者的 theta = 0)。单倍型分析和重组事件将关键区域缩小到近端 D2S286 和远端 D2S347 之间的间隔。

▼ 分子遗传学

在一个 4 代中国家庭中,adRP 定位到染色体 2cen-q12.1,之前由Zhao 等人研究过(2006),赵等人(2009)分析了候选基因 SNRNP200 并确定了与疾病完全分离的杂合错义突变(S1087L; 601664.0001 ),并且在 400 名对照中未发现。

在一个 4 代中国家族中,AdRP 定位到染色体 2q11,Li 等人(2010)对 SNRNP200(ASCC3L1) 基因进行了测序,发现了一个与疾病分离的杂合错义突变(R1090L; 601664.0002 ),在 100 个种族匹配的对照中未发现。

刘等人(2012)对一个患有 adRP 的 4 代中国家庭的先证者进行了外显子组测序,发现了 SNRNP200 基因(Q885E; 601664.0003 ) 中的杂合错义突变,该突变与家庭中的疾病分离,并且在 100 名对照中未发现。两名受影响的人也被诊断出患有闭角型青光眼。刘等人(2012)指出,这种关联可能是偶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