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空洞症,孤立
脊髓空洞症(希腊语:“syrinx”,管道和“myelos”,骨髓)是脊髓中的管状腔。它可能与脊髓肿瘤、炎性蛛网膜炎或外伤后偶发性发生。它很少是特发性的(不到 1% 的病例)。绝大多数脊髓空洞症病例是宫颈的、非交通性的,并且与枕骨大孔异常有关,特别是 I 型 Chiari 畸形(CM1; 118420 ) ,以及基底印模( 109500 ) 和 Dandy-Walker 畸形( 220200 )(Speer 等人,2003 年;Levine,2004 年);这些案例显示出家庭隔离。
这里讨论的脊髓空洞症的形式与第四脑室“不相通”,但可能与蛛网膜下腔相通。相比之下,“交流性”脊髓空洞症或“脑积水”向第四脑室开口,几乎总是发生在患有脑积水、Chiari 畸形 II 型(CM2; 207950 ) 和脊柱裂的儿童中(参见182940 )( Levine, 2004 ) .
▼ 临床特征
Caraceni 和 Giovannini(1977)报告了 4 名患有脊髓空洞症的同胞,他们在三四十岁时出现症状。每个人都有不同的临床特征,包括疼痛和温度感觉的节段性丧失、上肢和手部的肌肉无力和萎缩、眼球震颤、尿失禁以及下肢反射亢进和痉挛。一些患者的放射学检查显示枕骨大孔和椎管扩大。
Busis 和 Hochberg(1985)报道了 2 个姐妹患有脊髓空洞症。一位姐妹报告说,自 12 岁起,左臂、肩部和面部的疼痛和温度感觉丧失。她还患有右侧霍纳综合征、旋转性眼球震颤和左侧呕吐反射缺失。放射学研究显示低位小脑扁桃体和颈部脊髓空洞症。她的姐姐、母亲和兄弟有类似的症状,但没有进行放射检查。作者认识到脊髓空洞症通常与 Chiari I 型畸形和基底印象有关,但认为该家族缺乏明确的颅颈交界异常。建议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扎克里等人(1995)指出,自 1899 年以来已报道了 16 个脊髓空洞症家族,并指出了一些早期的参考文献(Redlich,1916;Barre 和 Reys,1924;van Bogaert,1929)。在随附的评论中,Hoffman(1995)提出,所有脊髓空洞症的家族性病例在枕骨大孔区域都有一个主要缺陷,导致 I 型 Chiari 畸形或基底内陷。脊髓空洞症继发于该区域发生的脑脊液(CSF) 动力学紊乱。因此,一些受影响的家庭成员可能有孤立的颅底颅骨缺损,而其他人则继续发展为脊髓空洞症。
▼ 发病机制
Gardner(1965)提出了一种流体动力学机制来解释脊髓空洞症的发展,其基础是第四脑室顶的异常延迟开放、第四脑室和椎管之间的连接持续存在以及脉络膜施加的高 CSF 压力脉动丛。过度的搏动会直接进入中央管,导致水肿。中央管也可能在其他多个部位破裂,导致脊髓空洞症(Levine,2004 年)。
Williams(1969)假设大孔水平的蛛网膜下腔阻塞可以作为一个阀门,使 CSF 向头侧流动比向尾侧流动更有效,导致颅脊压分离和空腔形成。
在对 105 名脊髓空洞症患者的尸检分析中,Milhorat 等人(1995)得出的结论是有3种不同的类型。第一种类型(47 例)包括与第四脑室直接连通的中央管扩张('hydromelic'),并与脑积水和严重的出生缺陷有关,例如 Chiari II 型畸形和开放性脊柱裂。第二种类型(23 例)包括在第四脑室下方不同距离处出现的非连通性中央管空洞(“脊髓空洞症”),并且与影响 CSF 流体动力学的疾病有关,例如 Chiari I 型畸形和基底膜印模。第三组(35 例)包括不与中央管相通的管外实质空腔,并且与损伤性脊髓损伤有关,例如外伤、梗塞或出血。
Levine(2004)提出了与枕骨大孔病变相关的脊髓空洞症发病机制的新理论。枕大孔处蛛网膜下腔的阻塞会导致脑脊液压力的短暂突然变化,伴随着阻滞的头端压力增加和阻滞的尾部压力降低。这些变化会产生相应的透壁静脉压变化,导致枕骨大孔受压部位上方的血管受压,下方的血管扩张。这导致脊髓上的机械应力导致组织破裂和血脊髓屏障的部分破坏,从而使血浆浸润物在脊髓中积聚形成空洞。
▼ 动物模型
Ostertag(1930)在兔子身上发现了脊髓空洞症的显性遗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