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鳞病,片状,常染色体显性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板层鱼鳞病(ADLI) 是由染色体 2p13 上 ASPRV1 基因( 611765 )的杂合突变引起的,因此此条目使用了数字符号(#) 。
▼ 说明
常染色体显性板层鱼鳞病(ADLI) 的特征是在出生时或新生儿早期发病。患者全身有较大的黑色鳞屑,以四肢更为突出,并存在掌跖角化病。一些患者会出现轻度红斑和/或中度瘙痒。据报道,受严重影响的地区没有出汗(Boyden 等人,2020 年)。
特劳佩等人(1984)报道了一个德国血统(东普鲁士)的大家庭,其中 3 代以上的 5 个人表现出出生时明显的先天性板层鱼鳞病。8 岁的先证者、她 27 岁的母亲和 52 岁的外祖父在包括手掌和脚底在内的大部分身体部位表现出深褐色的大鳞屑,面部、前部相对较少。胸部和腹部。过度角化的皮肤在手和脚的背面以及手腕、膝盖和脚踝上出现苔藓样变。没有红斑或水疱病史。先证者的牙齿有严重的龋齿,但头发正常。她 13 个月大的弟弟全身有大片半透明鳞屑,尿布区域相对较少,尤其是臀部。他的腿上有2个界限分明的红斑,并经历了剧烈的瘙痒。据报道,这位母亲已故的妹妹也受到了影响。先证者和她母亲严重受影响的皮肤的组织病理学分析显示正角化和角化不全,与颗粒层的显着增加有关。作者将这种疾病命名为“常染色体显性板层鱼鳞病(ADLI)”。
科尔德等人(1985)描述了Traupe 等人最初报道的母女受影响皮肤的超微结构特征(1984 年)。有轻微扩大的细胞核,有时显示明显的核仁,线粒体数量增加,在马尔皮基层细胞中有大量游离核糖体。加宽的颗粒层还含有大量的线粒体,即使在最上面的转化角质形成细胞中也发现了有核的角质形成细胞。科尔德等人(1985)注意到与其他鱼鳞病相比,在颗粒层和角质层之间有一个突出的转化区,由多达 6 个细胞层组成,这反映了完全发育的颗粒细胞向角质细胞的结构和生化转化。作者认为,ADLI 可以作为研究人类角质化的模型。
Williams 和 Elias(1986)同意Traupe 等人描述的家庭(1984) 3 代受影响的成员患有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形式的“层状”鱼鳞病,并提到了他们自己的一个类似家族。
拉雷格等人(1986)简要描述了 1 个 3 代家族和 5 个 2 代家族患有板层状鱼鳞病。在这些家庭中,这种疾病很严重,并且在出生时伴有火棉胶膜。梅尔尼克等人(1989)得出结论,鳞片中的脂质模式,如连续高效薄层色谱所证明的那样,不同于常染色体隐性板层鱼鳞病的红皮病和非红皮病变体。
博伊登等人(2020 年)研究了 4 个家族中的 13 名患者,这些患者分离出常染色体显性板层鱼鳞病和 ASPRV1 基因突变,包括最初由Traupe 等人报道的 3 代德国家族(亲属 630)(1984). 受影响的个体表现出一致的表型,所有个体在出生时或出生后的头几个月内都出现鳞屑,涉及整个身体,包括弯曲、手掌和脚底。没有一个有火棉胶膜。鳞片大而呈板状,在手臂和腿上最为突出。红斑不存在或轻微。在温暖的天气中,结垢有所改善,但并未完全解决。受影响的个体报告称,当鳞屑严重时无法出汗。存在掌跖角化病,有明显的鳞屑和褶皱加重。一些患者报告有中度瘙痒。组织学显示棘层肥厚、致密的原位角化过度和轻微扩张的颗粒层。
▼ 遗传
Traupe 等人最初描述的患有先天性板层鱼鳞病的 3 代家族(1984)显示该疾病的常染色体显性分离。
博伊登等人(2020)报告了另外 2 个具有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层状鱼鳞病的多重家族,以及一个致病突变从头出现的先证者。
▼ 分子遗传学
Boyden 等人在一组患有角化障碍的患者中,这些患者对已知与此类疾病相关的基因突变呈阴性(2020 年)在分离常染色体显性板层鱼鳞病的 4 代家族(亲属 292)的 5 名受影响成员中进行了外显子组测序并确定了 ASPRV1 基因(R311P;611765.0002 )中错义突变的杂合性。随后,在 3 个不相关的板层鱼鳞病家族的成员中发现了 ASPRV1 的杂合错义突变:家族1055 中的 K199E( 611765.0002 ) 和最初由Traupe 等人描述的家族(家族 630) 中的 P314T( 611765.0003 )(1984)并在亲属 1099 中。功能分析显示高分子量丝聚蛋白( 135940 ) 在由 3 种突变蛋白中的每一种转导的角质形成细胞中积累,表明 ASPRV1 突变形式的丝聚蛋白加工受损。
▼ 历史
Toribio 等人描述的一个加利西亚家庭(1986)作为具有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板层鱼鳞病后来被发现具有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先天性鱼鳞病 10(ARCI10; 6150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