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症性肠病(克罗恩病)30

克罗恩病(IBD30) 是由染色体 19q13 上的 CARD8 基因( 609051 )中的杂合突变引起的,因此此条目使用了数字符号(#) 。据报道有这样一个家庭。

▼ 说明

炎症性肠病 30(IBD30) 的特征是腹痛和水样或血性腹泻,肠道变化与克罗恩病一致( Mao et al., 2018 )。

有关炎症性肠病(包括克罗恩病(CD) 和溃疡性结肠炎(UC))遗传异质性的一般描述和讨论,请参见 IBD1( 266600 )。

▼ 临床特征

毛等人(2018)研究了一名患有活动性克罗恩病(CD) 的 16 岁男孩、他的母亲和他的姨妈。先证者经历2个月的腹痛和血性腹泻,当时内镜检查显示肉眼可见全结肠炎和显微镜下食管炎、胃炎、十二指肠炎和末端回肠炎。他用大剂量类固醇获得了部分缓解,但对抗 TNFA( 191160 ) 治疗没有反应,并出现明显的蛋白质丢失性肠病。回肠末端和结肠的活检显示严重的单核炎性浸润,与绒毛模式的丧失和上皮细胞的凋亡有关。用 IL1B( 147720)-受体拮抗剂导致临床和组织学改善;重复组织学与典型CD一致。当治疗转换为抗 IL1B 单克隆抗体时,他的改善进一步增强,他的胃肠道症状和正常生长参数几乎消失。他的母亲在 60 岁时经历了 1 个月的腹痛、体重减轻和腹泻,当时腹部 CT 扫描显示回肠环周壁明显增厚。由于有穿孔的风险,她没有接受结肠镜检查;她在口服类固醇方面有所改善,随后的影像学研究显示没有急性胃肠道疾病。姨妈在 21 岁时出现腹痛、呕吐和轻度腹泻,并被发现有近端和远端回肠狭窄,提示 CD。她因复发性狭窄接受了多次切除术;组织学显示急性炎症、黏膜糜烂,偶见肉芽肿,与 CD 一致。

▼ 遗传

毛等人报道的克罗恩病在家庭中的遗传模式(2018)与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一致。

▼ 分子遗传学

在一个患有克罗恩病的男孩、他的母亲和他的姨妈中,Mao 等人(2018 年)进行了全外显子组测序,并确定了 CARD8 基因(V44I;609051.0001)中错义突变的杂合性,该突变在先证者未受影响的父亲中未发现。功能分析显示突变蛋白发挥显性负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