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II 类,DP α-1
II 类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MHC) 分子将抗原呈递给 CD4( 186940 ) 阳性细胞。人 II 类 MHC 分子有 3 种主要同种型,HLA-DR(见142860)、HLA-DP 和 HLA-DQ(见146880),每一种都由 α 链和 β 链组成。HLA-DP 和 HLA-DQ 的 α 链和 β 链都是多态的,而 HLA-DR α(HLA-DRA) 是不变的,而 HLA-DR β(HLA-DRB; 见142857 ) 是多态的( Dai et al., 2008 年)。
引发淋巴细胞试验(PLT) 的应用导致将 SB(DP) 系统( Shaw 等人,1980 年) 和 PL3A 系统( Termijtelen 等人,1980 年;Termijtelen 和 van Rood,1981 年) 识别为单独的基因座在 HLA-D 区域中,编码在初级混合淋巴细胞培养(MLC) 中赋予弱或中度刺激但在致敏淋巴细胞培养中强烈刺激的决定簇。Termijtelen 等人(1983)证明了 PL3A 和 SB1 的身份。
卡瓦萨斯等人(1981)选择了失去特定遗传标记表达的 HLA 突变型淋巴母细胞系;因此,定义了新的 B 细胞抗原。它们被称为 SB(次级 B 细胞基因座),因为它们在 B 细胞中引起强烈的次级同种异体增殖和细胞毒性反应。SB 抗原在功能上与 HLA-DR 的分离性通过以下发现证明:在 HLA-A( 142800 )、HLA-B( 142830 )丢失后,顺式连接的 SB 抗原继续表达),以及 HLA-DR 抗原在突变细胞系中的表达,该细胞系中编码 HLA 的 6 号染色体短臂区域明显缺失。群体研究表明,5 个 SB 抗原是 Hardy-Weinberg 平衡中的单个孟德尔分离系列。家族研究( Shaw et al., 1981 ) 和突变细胞系分析( Kavathas et al., 1981 ) 均表明 HLA-SB 基因座的独特性。肖等人(1981 年)表明,Mawas 等人先前描述的行列式( 1978 , 1980 ) 与 SB1 相同。
哈茨曼等人(1983)描述了另一个 HLA-D/SB 重组人。
古斯塔夫森等人(1987)从4个基因的核苷酸序列中推断出DP区域的进化:2个α基因和2个β基因。α-1 和 β-1( 142858 ) 编码表达的 DP 组织相容性抗原分子。
Bodmer 等人使用 2 个 DP-β 探针和一个 DP-α 探针和一系列限制性内切酶(1987)确定了各种 DP 血清型的 RFLP 模式特征。
▼ 基因功能
埃克尔斯等人(1983)表明,SB 限制性抗原识别可能构成正常人体免疫反应的一个组成部分。
▼ 测绘
由于 SB 在 HLA-B 和乙二醛酶之间作图(138750;Shaw 等人,1980),HLA-SB 必须位于染色体 6 上 HLA-DR 的着丝粒。
通过分析粘粒克隆,Spielman 等人(1984)鉴定了 HLA-D 区域中编码 α 链的 6 个基因:DR α、DC α、DX α(HLA-DQA2;613503),与 DC α、SB α-1、SB α-2 密切相关(同一粘粒克隆中的 2 个密切相关的基因)和 DZ α。
埃利希等人(1986)对缺失纯合的人淋巴母细胞系进行了 Southern 印迹分析。他们将缺失断点定位在 DP 基因内,并根据他们的发现提出了 HLA II 类区域的一般图谱顺序。
▼ 分子遗传学
镰谷等人(2009)使用 786 例日本慢性乙型肝炎(见610424)病例和 2,201 名对照进行了 2 阶段全基因组关联研究,并确定了慢性乙型肝炎与包括 HLA-DPA1 和 HLA-DPB1 在内的区域中的 11 个 SNP 的显着关联。142858)。镰谷等人(2009)通过在另外 3 个日本和泰国队列中对来自该地区的 2 个 SNP 进行基因分型验证了这些关联,该队列由 1,300 个病例和 2,100 个对照组成(组合 P = 6.34 x 10(-39)和 2.31 x 10(-38),优势比 = 0.57 和 0.56 , 分别)。随后的分析揭示了风险单倍型(HLA-DPA10202-DPB10501 和 HLA-DPA10202-DPB10301,优势比分别 = 1.45 和 2.31)和保护性单倍型(HLA-DPA10103-DPB10402 和 HLA -DPA10103-DPB10401,优势比 = 0.52 和 0.57,分别)。镰谷等人(2009)得出结论,HLA-DP 基因座中的遗传变异与亚洲人持续感染乙型肝炎病毒的风险密切相关。
▼ 进化
许多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MHC) 分子的编码区被认为受到平衡选择的影响。为了确定这些编码序列的调控区是否也受到相同类型的选择,Liu 等人(2006)研究了 HLA-DPA1 和 HLA-DPB1( 142858 ) 调控区的多态性) 中国西南少数民族中的基因。系统发育分析揭示了 2 个超过 1000 万年的深层进化枝。HLA-DPA1的调节区和编码区之间几乎存在完全的连锁不平衡,这暗示了整个区域的共适应平衡选择。因此,MHC 中平衡选择的分子机制可能涉及除编码区多态性外的表达调节。虽然进化枝II的频率在一些少数民族中超过30%,但在南方汉族中下降到不到5%,在欧洲人中消失了。正如怀疑的那样,在主要人群中丢失的一些古老的平衡多态性仍然存在于孤立的种族中。因此,这些孤立的多态性可能对现代人类的总体多样性做出了不成比例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