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兰酶A
溶细胞性 T 淋巴细胞(CTL) 和自然杀伤(NK) 细胞具有识别、结合和裂解特定靶细胞的显着能力。人们认为它们通过裂解表面带有“非自身”抗原的细胞来保护宿主,这些抗原通常是由细胞内病原体(例如病毒)感染产生的肽或蛋白质。重组 DNA 技术已被用于选择在 CTL 细胞中优先表达的基因。Gershenfeld 和 Weissman(1986)克隆了编码胰蛋白酶样丝氨酸蛋白酶的小鼠 CTL cDNA。他们将这种物质称为光明节因子,因为它的核苷酸序列与凝血因子 IX(300746)的核苷酸序列相似,后者被命名为圣诞因子。这种丝氨酸蛋白酶也称为颗粒酶 A(Masson 和 Tschopp,1987)。
举行等(1990)研究了小鼠自发性糖尿病发展过程中颗粒酶 A 基因的表达,其中产生胰岛素的 β 细胞在淋巴细胞浸润胰腺后发生逐渐破坏。
格申菲尔德等人(1988)通过用小鼠光明节因子 cDNA 克隆从植物血凝素刺激的人外周血淋巴细胞中筛选噬菌体 cDNA 文库,获得了编码人 T 细胞和自然杀伤细胞特异性丝氨酸蛋白酶的 cDNA 克隆。该 cDNA 克隆的核苷酸序列预测为 262 个氨基酸的丝氨酸蛋白酶,计算的未糖基化分子量为 25,820。他们提出这种胰蛋白酶样丝氨酸蛋白酶在细胞毒性 T 淋巴细胞和自然杀伤细胞裂解靶细胞中起作用。
▼ 基因功能
GZMA 以一种特有的方式诱导不依赖于半胱天冬酶的细胞凋亡,但它会导致一种独特的 DNA 损伤形式:单链 DNA 切口。GZMA 的目标是 SET( 600960 ) 复合体,包括 HMGB2( 163906 ) 和 ANP32A( 600832 )。范等人(2003)表明 APEX( 107748 ) 也存在于 SET 复合物中并与 GZMA 结合。GZMA 在 lys31 后切割 APEX,破坏其已知的氧化修复功能。通过 RNA 干扰沉默 APEX 表达几乎使特异性细胞裂解增加了一倍,并增强了 DNA 切口。突变分析表明,lys31 对于 GZMA 切割 APEX 和 GZMA 诱导的细胞死亡至关重要。
GZMA 激活的 DNase(GAAD) 位于含有 pp32 和 GZMA 底物 SET、HMG2 和 APE1 的内质网相关复合物中。范等人(2003)表明 GAAD 是 NM23H1( 156490 ),一种与抑制肿瘤转移有关的核苷二磷酸激酶,其特异性抑制剂(IGAAD) 是 SET。NM23H1 与 SET 结合,并通过 GZMA 对 SET 的切割从抑制中释放。在 GZMA 加载或细胞毒性 T 淋巴细胞攻击后,SET 和 NM23H1 易位至细胞核,SET 被降解,从而使 NM23H1 切割染色体 DNA。GZMA 处理的 NM23H1 表达沉默的细胞对 GZMA 介导的 DNA 损伤和细胞溶解具有抗性,而过表达 NM23H1 的细胞更敏感。
Martinvalet 等人使用人类和小鼠的细胞和组织(2008)发现 GZMA 通过在 lys56 后切割线粒体复合物 I 组分 NDUFS3( 603846 )来激活线粒体外膜透化和半胱天冬酶非依赖性细胞死亡途径。NDUFS3 裂解产生活性氧,破坏线粒体膜电位,并干扰 NADH 氧化和 ATP 合成。活性氧物质的产生诱导 SET 复合物从胞质溶胶转移到细胞核,随后 GZMA 介导 SET 复合物 DNase NM23H1 和 TREX1 的激活( 606609),导致 DNA 损伤和细胞死亡。SET 复合物易位、DNase 激活和细胞死亡被超氧化物清除剂或抗切割 NDUFS3 突变体的过表达所阻断。GZMA 需要溶细胞蛋白穿孔素(PRF1; 170280 ) 才能输送到细胞质,它需要线粒体膜电位才能转移到线粒体基质,可能通过胞质伴侣 HSP70(见 HSPA1A;140550)或 HSP90(见 HSP90AA1;140571 ),用它在体外进行免疫沉淀。马丁瓦莱特等人(2008)得出结论,NDUFS3 的切割是 GZMA 诱导的细胞死亡的第一步。
周等人(2020)报道自然杀伤细胞和细胞毒性 T 淋巴细胞通过细胞焦亡杀死 gasdermin B(GSDMB; 611221 ) 阳性细胞,细胞焦亡是一种由 gasdermin 成孔蛋白家族执行的促炎细胞死亡形式。杀伤作用是由淋巴细胞衍生的 GZMA 裂解 GSDMB 引起的,从而释放其成孔活性。干扰素-γ(IFNG; 147570 ) 上调 GSDMB 表达并促进细胞焦亡。GSDMB 在某些组织中高度表达,特别是消化道上皮细胞,包括衍生肿瘤。将 GZMA 可切割的 GSDMB 引入小鼠癌细胞可促进小鼠的肿瘤清除。周等人(2020)得出的结论是,他们的研究确立了gasdermin介导的细胞焦亡作为一种细胞毒性淋巴细胞杀伤机制,可以增强抗肿瘤免疫力。
▼ 基因结构
芬克等人(1993)分离了 CTLA3 基因的粘粒克隆,并建立了其完整的 10 kb 外显子-内含子图谱。
Ebnet 等人(1992)证明小鼠基因由 5 个外显子组成,其基因组结构与颗粒酶 B、C 和 F 的描述非常相似。
▼ 测绘
通过与体细胞杂交体的 DNA 杂交,Gershenfeld 等人(1988)证明 CTLA3 基因位于 5 号染色体上。通过荧光原位杂交到中期染色体,Fink 等人(1993)将该基因分配给 5q11-q12。通过荧光原位杂交,贝克等人(1994)还将 HFSP 基因定位到 5q11-q12。正义等人(1990)证明 CTLA3 的小鼠同源物位于 13 号染色体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