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凹发育不全和早老性白内障综合征

中心凹发育不全 1 伴或不伴前段异常和/或白内障(FVH1) 是由染色体 11p13 上PAX6 基因( 607108 ) 的杂合突变引起的。

▼ 说明

中心凹发育不全被定义为在假定的中心凹区域内所有神经感觉视网膜层的连续性缺乏中心凹凹陷。中心凹发育不全作为一个孤立的实体是一种罕见的现象;它通常与其他眼部疾病一起描述,例如无虹膜症( 106210 )、小眼症(见251600 )、白化病(见203100 ) 或色盲症(见216900 )。所有报告的中心凹发育不全病例均伴有视力下降和眼球震颤(Perez 等人总结,2014 年)。

中心凹发育不全的遗传异质性

中心凹发育不全 2(FVH2; 609218 ) 是由染色体 16q23 上的 SLC38A8 基因( 615585 ) 突变引起的。

▼ 临床特征

Curran 和 Robb(1976)指出,中心凹发育缺陷通常发生在无虹膜症或白化病患者身上。然而,他们报告了 9 例中心凹发育不全的患者,伴有不同程度的先天性眼球震颤和视力差,但没有无虹膜或白化病的证据。他们认为孤立的中央凹发育不全可能比以前认为的更常见。

奥利弗等人(1987)报道了 15 例孤立性中心凹发育不全的患者。相关的特征性发现包括视力差、眼球震颤、黄斑中心反射缺失或异常、黄斑中心区域的定义不明确,以及毛细血管异常接近假定的黄斑区域。作者指出,基本发现难以检测,并且还表明孤立的中央凹发育不全可能比普遍认为的更常见。

O'Donnell 和 Pappas(1982)描述了一个家庭,其中 4 代以上的 7 人患有轻度中心凹发育不全、早老性白内障(40 岁前发病)和周边角膜血管翳。有 2 例男性到男性的遗传,提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角膜血管翳被描述为“一个小的血管翳边缘,宽约 1 毫米,360 度。”

阿祖玛等人(1996)报道了一个家庭,其中 5 个人超过 3 代受到孤立的中央凹发育不全的影响。所有受影响的成员都具有不明确的中心凹区域,角膜和虹膜正常。此外,所有成员的视力和眼球震颤都很差。

汉森等人(1999)报道了一个家庭中的 3 名成员患有显性遗传的先天性眼球震颤。此外,先证者及其母亲还有先天性双侧白内障、角膜上皮改变、中心凹发育不全。先证者的兄弟有先天性眼球震颤和轻度晶状体混浊。汉森等人(1999)表明该家族的表型类似于O'Donnell 和 Pappas(1982)报道的综合征。

Recchia 等人(2002)报道了一名视力不佳和眼球震颤的女性,她被发现有一个 1 毫米的角膜血管翳,覆盖了每只眼睛的上 270 度,没有中央凹反射,并且有一个不明确的无毛细血管区。据报道,她的祖母、父亲和姐姐视力不佳、眼球震颤和早期白内障,这也是 Recchia 等人的结果(2002)建议与O'Donnell 和 Pappas(1982)报告的综合征最相容.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 显示保留了多个本应没有的视网膜内层,表明中央凹比正常情况更厚。作者建议更准确的术语是“中心凹发育不全”,并提出 OCT 可能有助于评估无法解释的视力丧失的患者。

▼ 遗传

O'Donnell 和 Pappas(1982)报道的中心凹发育不全家族中的男性对男性遗传表明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 分子遗传学

在一个孤立的中央凹发育不全的家庭中,Azuma 等人(1996)鉴定了 PAX6 基因( 607108.0012 ) 中与表型分离的杂合错义突变。

在患有中心凹发育不全和早老性白内障的家庭中,Hanson 等人(1999)鉴定了 PAX6 基因中的杂合突变( 607108.0014 )。

在患有中心凹发育不全、先天性眼球震颤和眼前节异常(主要是虹膜发育不全或非典型缺损)的家族成员中,Vincent 等人(2004)鉴定了 PAX6 基因中的杂合剪接突变( 607108.00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