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酸聚谷氨酸合成酶
Kao 和 Puck(1968)在中国仓鼠卵巢细胞中分离出一种营养缺陷型突变体,该突变体被命名为 GAT-,因为它对甘氨酸、腺嘌呤和胸苷的多种生长需要。由于氨基蝶呤在 CHO 细胞中模拟了突变体的作用,因此怀疑叶酸代谢存在缺陷。Taylor 和 Hanna(1977)证明了叶酰聚谷氨酸合成酶(FPGS) 的缺陷。
通过对大肠杆菌 folC 突变体的功能互补,Garrow 等人(1992)克隆了叶酰聚(γ-谷氨酸)合成酶(FPGS;四氢叶酸:L-谷氨酸γ-连接酶(ADP 形成);EC 6.3.2.17)的人类 cDNA。该cDNA编码Mr 60,128的545个残基蛋白。cDNA 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导致具有哺乳动物 FPGS 特征的酶的表达升高。此外,缺乏 FPGS 活性的哺乳动物细胞 AUXB1 中 cDNA 的表达克服了细胞对胸苷和嘌呤的需求,但没有克服细胞的甘氨酸营养缺陷,这与细胞溶质中蛋白质的表达一致,但线粒体中没有。
弗里曼特尔等人(1995)提出,事实上,FPGS 的线粒体和胞质形式来源于同一个基因,由使用 2 个不同的翻译起始密码子产生,并且翻译产物的不同之处在于存在 42 个残基氨基-末端线粒体前导肽。泰勒等人(1995)同样得出结论,单个基因座编码人类基因组中的 FPGS 相关序列。
▼ 基因结构
泰勒等人(1995)报道了 FPGS cDNA 的 5 素非翻译区、线粒体前导序列、编码区和 3 素非翻译区的完整 2,256 个核苷酸分布在 15 个外显子上,延伸超过 11.2 kb 的基因组 DNA。
▼ 测绘
通过人类细胞与 GAT-CHO 细胞的杂交,Jones 和 Kao(1979)将一个互补基因,推测为 FPGS,分配给人类 9 号染色体。通过体细胞杂交,Jones 和 Kao(1984)将分配区域化为 9cen-q34。